最近,有不少专家学者及建筑学教授谈论各地风起云涌的所谓“标志性建筑”,比如酒厂就盖起酒瓶样的大楼,叫“金厦”的就用“¥”做建楼的模子,至于镇政府、区政府干脆就做成“白宫”、“天安门”。已经有不少市民说,现在,我们真的弄不懂好好的房子为什么都这样一窝蜂地争奇搞怪,为什么非要喊“标志性”口号,有网友评价:“房子本来是用来住的、用的,路人看的,而现在的很多楼看上去一点也不艺术,直叫人起鸡皮疙瘩。”专家学者呼吁大家警醒和反思,创建设计之都不是这样的。
[建筑艺术味道不对了]
有位市民反映,最近苏浙两地的“地标性建筑”接连出现,差点把他雷倒:一幢高大壮硕的“秋裤”,两只“裤管”就这样直直地“叉”在一条繁忙的交通干道上,每一位驾车的司机和过路的市民都要“穿裆”而过;南太湖的这一栋,设计者还特意在太湖上布置了不少帆船,据说都是从民间收来的旧船,放在酒店前的湖面上,为这座酒店营造“扬帆出海”、“渔舟唱晚”的氛围,可是,酒店的造型却被网友们称为“马桶圈”。这样一来,原本灵光的太湖顺着一想,在大家的脑壳里一下子变得污秽不堪,成了说不出口的“马x”了。
看着网友们的调侃,细细琢磨楼宇造型,心里觉得这实在怨不得大家尖酸刻薄。楼宇的造型确实是叫人心里难过,想想某“大裤衩”,我们就觉得这些建筑作为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实在无美感可言;这些建筑里似乎掺进了什么,似乎失去了些什么,“总之,建筑艺术变得复杂了,味道不对。”这位市民说。
[好楼不浮不躁不嚣张]
“我们这一代,是在‘大跃进’年代受教育的。小时候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有市民说,天安门怎么看都舒服,庄严、典雅,看着心里就舒服、就温暖,崇敬的暖流就汩汩地往头顶冒,就觉得天安门美得醉人;后来,上山下乡到了黄山脚下,徽派民居的粉墙黛瓦让我变得简单而安静,让我知道了青山绿水繁花间的黑白世界也很美。
再后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我又去看了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卢浮宫、埃菲尔铁塔,以及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无论是数千年、数百年的老建筑,还是现在的新建筑,给我的感觉都很舒服,很美。”这位市民说,这些建筑都很安静,不浮不躁不嚣张。这些年我国比赛着出现的新建筑,而都声称“地标性”、“标志性”的建筑,大都一心博“出位”,给人们的感觉就是笨手笨脚演丑态。
[到字典里去寻找定义]
也有市民坦言,看到的建筑乱象让他困惑,就想着到字典里找“源头”。他翻遍了手头的各种词典,寻找“标志性建筑”、“标志”、“地标”的解释。
他说:词典里说,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名片”,是“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是“识别的记号”,地标则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如此说来,这些秋裤、马桶圈、酒瓶、裤衩之类,用来作为“地标”供人指路是很合适的,但把它们作为城市中所有建筑的“男一号”,作为扬美名的城市名片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建筑看起来实在不美,更何谈艺术。
“建筑的基本功能当然是满足生活工作需要,然后才是求新求变,但求新求变不能脱离人们的审美口味。”这位市民说,眼下的“标志性建筑”问题让他坠入五里雾中,“希望专家们能够指点迷津”。
刘艳丽 陈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