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有市民所言,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标志性建筑确实让看的人很尴尬,比如“秋裤”,让百姓整天在其间钻来钻去,说是“胯下之x”也不为过;设计者初衷是想为环境增色添彩的“马桶圈”,现在看来也把太湖当成了“马x”,碧波万顷的太湖因此也受了辱。
细想想,为何各地争相建“标志性建筑”,这种风气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乡镇?是不是建筑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功夫到了“诗”外。如果是这样,建筑自身的规律、特点肯定被忽视,建筑把环境的“睛”点瞎,也就很正常了。
没有哪一座建筑还在脑子里、图纸上、施工中,而因决策者的一厢情愿就有了“标志性”决定;房子至少要先建起来,好用,看起来很美,让环境变得活了,灵了,才有可能慢慢变成人们脑海里美的、艺术的符号,成为“家乡”的符号———如外白渡桥是老上海的符号;现实是,如果设计者逢迎而为,其作品肯定不再是单纯的建筑了……
要知道,任何一座建筑都要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最后才会在人们的心里成为永恒的、老家(城市)的“标志”;而一厢情愿的“标志”,往往最后都成了“警标”、“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