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0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网络舆情的三种现象
何小手
  何小手

  北京朝阳区政协委员张兰加入外籍,近日引发舆论热烈讨论。过去,人们潜移默化地有种观念,即政协委员作为参政者,其前提必须是本国国民,这种观念之所以根深蒂固,与当下人们对民族国家概念的认知有关。唯有本国国民,他才有管理国家的资格,这种身份不仅将塑造政治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看来,它也是一种忠诚、爱国的表现。

  这种逻辑在网络中普遍存在,它不仅作用于体制内,在体制外也有较大的市场。网络中的批评者,他们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批评体制的种种不足,与此同时,他们又经常会表达一种建设性的动机,提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推动国家的进步,尤其重申自己不会移民。这是因为在多数网民看来,他们的批评如果没有本国国民身份做保障,他的爱国态度以及推动国家进步的动机,往往就该受到怀疑。

  网上对张兰们的调侃一直存在,并由此上纲上线。早先,知名度较高的人,比如张海迪,网民对其国籍的猜想可谓五花八门,各种传闻不胫而走。此次张兰移民后,张海迪又特意答人民日报问,提示“这里是我的祖国”,类似的表示已出现多次。

  张兰移民引发网民的人肉热情,@新华社中国网事在其微博发动网友调查外籍政协委员。网友的热情,不仅是出于一种制度洁癖,更重要的在于,当下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倾向极为明显,由此导致网民对富裕阶层的参政者往往心存芥蒂。从这个角度看,后者若想继续参政议政,不移民的确是必要的前提。

  临近年终,各种总结纷至沓来,这一年网络舆情也出现诸多新的变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人在一次新闻界的研讨会上总结,称2012年网络舆情有三种新现象较为明显,即草根“反日”、知识界“站队”、媒体“国进民退”。钓鱼岛纷争期间,草根反对日本政客右倾倾向在网上网下都有着积极表现,纵观整个过程,不难发现,维护国家主权是普通民众的共同主张,人们愿意通过实际行动表达爱国热情,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无论是网络的意见表达,还是线下的行动,爱国行为背后还夹杂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其中既有对社会的不满,也有来自个人对生活的愤懑。

  知识界的“站队”一度引发一些人的忧虑,尤其是个别人的线下约架,这种简单粗暴的对峙集中体现了舆论生态的暴戾倾向。约架双方无所谓输赢,就其在网络中的角色而言,他们充其量都是一些无力者。让无力者前行,倾听沉没的声音,这些至今回响在互联网的声音,其背后的诉求值得正视。至于媒体“国进民退”,人们乐于见到中央媒体接地气,但在传统媒体生存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市场化媒体曾经赖以生存的经营法则日渐受到约束。作为一种媒体介质,人们相信传统媒体短时间内不会退出舞台,但这种信心显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们的社会作用,而非市场号召力。(作者系人民网舆情观察室特约舆情分析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体育教师缺编 30万意味着什么
大怪路子
媒体视点
消除“艾滋歧视”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乱石敲钟谁来护?
泥瓦工工资高了还是低了?
今年网络舆情的三种现象
新民晚报评论A04今年网络舆情的三种现象 2012-12-03 2 2012年12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