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载: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大夫,比孔子早约百年。邦,诸侯国。有道、无道,学者们考证均指卫国国势安危而言,而非指国君贤明或昏聩。知,同智。愚,佯愚,有意装傻,文雅的说辞是大智若愚。及,达到,做得到。
用现代汉语复述孔子之语:“宁武子在国势太平时就发挥才智,在国势危乱时就装傻。他的聪明才智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宁武子的事迹只在《左传》中稍有记载,可略见其智;而不见其愚。历代学者强解宁武子之智、愚,仍难以说清。或许,孔子当时掌握的信息较多,才作出有关宁武子智、愚的论说。今人既然无法尽知宁武子智、愚之所指,不妨抽象地理解孔子的话。其实,孔子称赞卫国大夫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篇),与称赞宁武子是一致的。两者反映的孔子思想一以贯之。孔子主张在国势安定、君主有为时出来做事,为国尽力;而在国势危乱、君主昏聩时隐退闲居,韬光养晦。
此章稍难解处在“其愚不可及也”。邦无道时归隐,似乎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怎么说不可及呢?学者们基本上没有说明,只有南怀瑾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先生认为,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妒忌能干的人,消磨这种心理必须靠学问、道德;宁武子深知此理,自己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时会遭人妒忌,于是到国家变乱时马上表现得碌碌无能,结果无人打击他,仇恨他。“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可以做得到。但是朴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就很难做到了。”(《论语别裁》)
愚以为,孔子说“其愚不可及也”是有实例的。上文说到孔子没见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可能隐含了对冉求的批评。冉求是孔门“政事”科有名的重要弟子,善于理财。他任季氏宰时一再附和季氏,甚至为虎作伥,招致孔子极度不满。在季氏要攻打颛臾时,冉求没有尽到阻止的责任,反而为季氏说话。孔子引用周朝史官周任的话告诉冉求,“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篇),衡量自己的能力就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应该辞职。背后的意思是,季氏僭上而执掌国政,一切从自己及本家族利益出发,是个无道之人,你冉求不能纠正他,就该离他而去。冉求没有退隐,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其政治观念与季氏一致,二是有私心、私欲,即贪恋权位与既得利益。从冉求及官场中大量类似冉求的人来看,“其愚不可及也”的深刻含义就不难明辨了。
学习此章,不免想到清代名士郑板桥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可以说这是对孔子语的发挥和引申,其着重点在由聪明转入糊涂。这种糊涂,与天生愚笨有本质的不同,是觉悟之后的安静,是绚烂之后的平淡。这种境界与道家、佛家的追求多少有一些相通之处,确实很难做到,所以郑板桥才题写“难得糊涂”。愚以为,这是理解“其愚不可及也”的最高层次。
最后,提一下现今用的成语“愚不可及”。其出处,就是孔子评价宁武子的话,但其义已变,佯愚成实愚,形容蠢笨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