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遭“绑架”
“学前教育过早,基础教育过多,高等教育过量,这样的局面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语出惊人。他说,过早的学前教育抹杀的是孩子的天性;过多的基础教育作业、考试,让中小学生不堪负担;而更为严重的是,80%以上的大学高录取率,看似是在普及高等教育,其实是让一批没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进入了大学,这样的大学又怎么培养得出创新人才呢?所以,杨教授直言,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实际来看,还没有到出创新人才的阶段,各级各类学校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要能让学生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杨德广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热烈反响。有专家提出,当下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是高考“绑架”了基础教育、就业压力“绑架”了高等教育。这两个“绑架”极可能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要“兴趣”
“不让孩子去好好地读民办小学、民办初中,那就等着将来去读民办大学吧。”针对社会上流传的这句对教育的调侃话,更多的专家在发言时提出,必须注重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应当协同、联动培养创新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大学和中学应该改变简单的生源输送的关系,寻求多元合作。“在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里,大学只有短短4年,因此,只有在中小学里努力做好了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和发展潜能等工作,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就有了可能。”他说,大学与中学的联动,目的就是要将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忽略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没有兴趣的学生是绝对成不了创新人才的。
衔接应“多元”
那么,只要大学与中学联手,培养创新人才就能水到渠成了吗?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上海的大学附中仅有13所,如今本市已有52所大学附中(校),其中在高校林立的杨浦区,已设立了14所大学附中。杨浦区教育局局长邵志勇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中小学和大学之间达成贯通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衔接点,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比如,可以在一部分中学和大学进行试点,建立中学和大学贯通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使大学和中学之间,在课程、师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学生选拔、培养、评价等方面更好地衔接。再比如,应当进一步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加多元,更加有利于甄别、发现和选拔创新人才培养的招生录取机制。
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论坛上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大学与高中的联动,也要谨防几个现象,即不能简单地将大学课程下放到高中,不能只是请几个大学教授到中学里开些讲座就了事,更不能变成大学招生时的抢生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等出席论坛并讲话。
本报记者 王蔚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