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囧》把影市“贺岁档”烧得热热乎乎。如今,这道风景已渐渐隐去,但它留下的亢奋连带许多问号依然萦绕着无数关注电影的心,我们这些被“囧”过的人不得不沉下心来想一想。
《泰囧》以三千万元的投资撬动近四千万观众、近十三亿元票房的大蛋糕,这近乎天方夜谭的成功决非偶然。我们可以从创作的各个环节梳理出很多助其成功的原因,然而成功首先应归于这部影片市场定位的准确。
这是一部为贺岁档度身定制的影片。这个档期观众的消费心态和观赏需求,决定了贺岁片传递的是欢庆、快乐、和谐、喜气。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烙着“冯氏幽默”印记的贺岁片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特供影片”“必选节目”。但近年来,很多电影机构和制作者盲目模仿,简单效尤,单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分风格样式,不论恩怨情仇,或沉闷压抑,或刀光剑影,或凄凄惨惨,统统塞进贺岁档,结果市场不领情,观众不买账,赔了夫人又折兵。可喜的是,《泰囧》的创作者头脑清醒,在坚持喜剧风格的基础上,对题材的确立、喜剧的构建、人物的冲突各个方面精心设计,弄巧藏拙,调动手段,在“贺”上下功夫,在“笑”上做文章,在“喜”上见效果。这种定位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以销定产,适销对路”的市场规则,要求影片制作者明确锁定目标观众,并据此组织创作和营销,这就要求加强研究,弄清楚市场和观众喜欢什么,谨慎地选择题材和样式。不经朝思暮想、殚精竭虑,即便小有成功也是靠运气。魄力替代不了魅力,口气吸引不了人气,很多影片的失败教训是发人深省的。“以销定产,适销对路”还要求投资者创作者学会与观众互动,通过作品让观众一起分享自己的追求和风格,分享生活的丰富和情感的多面。不下生活,不接地气,“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无法与观众一起分享生活,观众也不会与你一起分享艺术。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艺术门类,观众是电影的衣食父母,因此应该大力倡导与百姓互动、与观众分享的全新理念,真心实意地与观众建立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想观众所想,奉观众所需,始终把自己置身于观众中。我以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电影大国、强国,其考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影片的数量和票房的总量,更重要的是广大老百姓对电影的关注度、参与度和享受度,说白了就是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能进影院的次数。要做到这一点,电影人必须“纡尊降贵”,转换观念,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用生活承载艺术,将追求交观众检验。当然,艺术家有自己的良知和责任,在与观众同步之时,必须不断释放有益于社会的正能量。
贺岁档仅有一部《泰囧》风靡,着实让电影圈有点“囧”。但愿《泰囧》的成功能促进电影产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