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一次中学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说,唯心主义者把精神放在第一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代表。你思,你存在;你不思,难道你就不存在吗?接着老师抬头指了指教室天花板上的一盏吊灯说,不管你思不思它,看不看它,这盏灯是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者把物质放在第一位,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赖主观意志而转移。从那时候起,我对唯物论、唯心论有了初步认识。
岁月飞逝,白云苍狗,一晃就是五十多年过去。退休在家,学点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发现这一位老师对笛卡尔这句名言有点误解。
笛卡尔(1596-1650)法国科学家、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与数学思想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他在大学读书时就暗下决心:一是不再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求学问,要向“世界这本大书”讨教,以获得经验;二是要靠自身的理性探索,来区别真理和谬误。于是从1618年始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漫游和军旅生活。1628年秋他移居荷兰,开始长达二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写作生涯。终身不娶。他认为,当时十分流行的经院哲学尽管高谈阔论,冠冕堂皇,其实不仅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反而会使人们陷入错误之地。所以他从普遍怀疑出发,首先肯定“自我”的存在,因为我虽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我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而怀疑活动是思想活动,所以说我在怀疑,也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思想,那么我是存在的,这就是哲学史著名的第一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的来历。
这里所说的“我思”、“我在”是什么意思?两者有何关联?我认为“我思”指我在思想,我在怀疑,我在进行逆向思维……这样的“我在”才有价值,才活出人的尊严。如果一味盲从,对“指鹿为马”丑行也认可,这样的“我在”有何价值呢?奴性,无主见和无创造性,对社会有何促进?笛卡尔着力要区分的是“作为纯思的我”与“作为感性的我”。他认为感性的我不是真正的“我”,因为这样的我没有主体性、真理性,是不自由的,是由自然属性支配的,所以这一命题实际上提出了以主体理性为基础的自由观。很显然,笛卡尔这句名言对当时强施于人的传统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是次重大的冲击,吹响了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利于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实践哲学”的战斗号角。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但当今社会上常有不少人套用这句名言,如“我吃故我在”,“我唱故我在”。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不知道“我思”的真实涵义,也不知道“我在”的价值观。五十年前,我的老师只是从字面上来作机械解释,不了解这句话的来龙去脉,也就误解了它的真实涵义。
笛卡尔不但对哲学,对数学、物理、生理学诸方面都有建树。他于1637年出版了《几何》一书。他先是发明x-y直角坐标系统,然后把代数、几何结合起来,使几何曲线的轨迹用代数方程式来表达、运算、求解。他这一发明,就把一个有力的工具交给了物理学家,诸如对天文学家开普勒行星轨道椭圆理论,对伽利略射体抛物线轨迹理论都有贡献。有人甚至说,如果没有这一工具,牛顿也会步履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