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眼界
颜晓红告诉记者,她利用自己懂得手语的特长,带动南汇监狱一批民警学习手语,加强与60余名聋哑犯人的交流,对这些特殊服刑人员的改造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许多原先在聋哑人小圈子抱团甚至不与任何人交流的服刑人员发生了明显变化,情绪更加稳定,改造态度更加积极,监狱的管理更加“润滑”、有序。
南汇监狱集中关押老病残服刑人员,常年有几十名听语残疾服刑人员。2008年,南汇监狱调研发现,大多数听语残疾人来自外地,文化程度较低,少数人大字不识,连表格上的“已婚”、“离婚”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清楚,还有不少人不懂手语。
针对这种情况,从1996年开始自学手语的颜晓红被作为特殊人才从女子监狱请到南汇监狱,专门负责这个特殊群体。有了她,开会、上课首先有了翻译,大部分懂手语的服刑人员都能“听见”台上教官的发言了,散会后再安排专门场所,在静悄悄的学习角里,让听懂的人辅导其他人进一步自学。这些学习让文化程度较低的服刑人员大大开拓眼界,更了解大墙外的世界,也增进了他们改造的积极性。
王钢刚进监狱时,完全不懂文字和手语,只能比划说自己童年时被父母遗弃在火车上,无法与周围人交流。他平时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地吃饭、睡觉,脸上没有一丝表情。经过扫盲培训,他学会了简单的手语,与同监房的何俊成为朋友,出狱时,他终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让送行的民警深感欣慰。
促交流
学习手语也增进了民警与服刑人员的交流,有利于加强管理和改造。大墙内的手语有许多特点,诸如“改造积极分子”“减刑”“罚金”等法律术语在社会上很少用到,民警们为此动了不少脑筋,编写了一本含有500多个词组和60多句话的监狱常用手语教材,在狱中开展传帮带教育,力争在年轻民警中普及。手语推广后,聋人的许多特殊问题迎刃而解:患胃病的人吃上了面食;出狱回乡的人买到了火车票;不肯联系家人的人终于愿意与家人对话了,还有服刑人员在发现有人私藏药品后用手语向民警报告,及时消除监管安全隐患,有效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本报记者 孙云(服刑人员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