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跟着师傅走进卖糖葱的店里参观。
糖葱,自然是以糖制成,乳白色,因形状像葱,故名。店里挂着一块牌子,上面详细说明糖葱的由来。据说,在日占时期,日本人禁止台湾人食用台湾出产的甘蔗,并想把这里生产的蔗糖运回日本。台湾人民无法接受这种掠夺,他们利用糖的特性,做成糖葱,巧妙地把蔗糖资源留在了本土。有一种说法,目前,制作糖葱的技术逐渐失传,掌握这门技艺的师傅不足十人。能够看到糖葱表演的,一般在民俗展示园区,如民俗文化村。
糖葱和丽江姜糖制法不同。它将蔗糖煮成糖浆,冷凝为膏。以一根一尺长的圆棍将糖膏反复拉扯(像拉面条),使膏内充满空气而形成细管(似蛋卷),最后用剪刀将它剪成三寸长的糖条,再掺点花生粉即可。说说容易,真的要做起来,恐怕也难。我在店里看两位师傅正在剪糖葱,背后则挂着七八条未剪断的糖葱,未能见到整个制作工序。师傅让我品尝,我感觉像手工花生牛轧糖,但没有奶油香气(不加奶油?)。它甜得适中,更有一股清香,蔗糖原味使然吧。
糖葱虽不起眼,如果不是深度游的陆客,是很难见识的。
宜兰传艺中心里面还有一样小吃也奇特得很,名字叫肉纸。顾名思义,把肉做得像纸一样薄,才能叫肉纸。夸张?一点没有。我拿一张肉纸对着灯光看,肉的纤维完全暴露在光线当中。吃过靖江的猪肉脯吗?哦,肉纸的厚度只及它的十分之一,或许还不到。放在嘴里,无需咀嚼,一种慢慢融化的期待油然而生。淡淡的肉香,驱之不去。那么小微的食品,却被分成各种味道,有蒜味红曲、杏仁黑芝麻红曲、杏仁红曲、原味红曲、黑胡椒红曲……让人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如果我们要谈台湾小吃,像台北士林、高雄六合的,只能说是粗放型的,真正精细的,要数糕点、蜜饯一类。对这点,我深有体会。
台湾小吃,播腾众口,名气不小。陆客游台归来,什九不离士林、六合,殊不知真正能够代表台湾小吃的,竟是为大家所忽略的。为什么会忽略?因为熟悉。比如珍珠奶茶,比如方便面,比如便当。我们的领队咏妍再三关照:“台湾这三样小吃,真的和你们那里的不一样,希望你们能尝尝。”怎么不一样?珍珠奶茶中的珍珠,台湾人叫粉圆。台湾的奶茶,我喝过一杯,还是名牌——黑面蔡(黑面蔡以杨桃汁名扬台岛。在上海,我好像看见过它的专卖店),感觉味道比较醇厚,或许是我在上海喝到的珍珠奶茶被偷工减料了;台湾的方便面当然也想尝一下,可是没有机会(一日三餐被安排了,再说,即使买好一碗方便面,怎么泡,怎么带,怎么吃,等等,都是问题);便当倒是安安心心吃过一回——由于参观耽误了时间,又需要赶另一个点,因此在途中主人安排了黑椒排骨饭,米饭质量颇佳,排骨烧得很入味,比上海全家卖的便当都要好,名不虚传。尤其是便当是纸盒包装,给人环保的感受(大陆的盒饭,大多用的是塑料或泡沫包装)。倘若以后有机会再赴台湾旅游,而且是自由行,一定听从咏妍的意见,尝它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