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张琴秋见到了孔德沚的丈夫——沈雁冰
杭州,这座历史上有名的古城,曾在“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裹挟中盛极一时地张扬过,繁华过,西湖歌舞,暖风醉人,留下了许多驰誉中外的风景名胜。然而,张琴秋来到杭州的时日并不长,就不想在这里继续待下去了,这主要在于杭州女师的空气过于沉闷,远离时代。
张琴秋感到,杭州女师与这么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实在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是一个抱残守旧的孤岛。她不愿把自己囚禁在这样一个孤岛上,她是一个青年,她向往着另一种空间。她选择了上海,毫不犹豫地提起了那只从家里带来的小皮箱。
离开杭州之前,她又去了一个地方,那是岳坟,她认为这是杭州最可看的景点之一。岳飞的故事是她自小就听父亲说过的,岳飞是五相公心目中的忠臣良将,他不顾性命在前方浴血奋战,想不到却被奸臣秦桧设计陷害,致使他屈死风波亭。这就是张琴秋对岳飞的全部了解,相当于一个久远的传说。可当她在岳庙里看到了岳坟,那一个隆起的坟包,她才找到了故事的真实依据。坟对面跪着铁铸的秦桧夫妇和另外两个陷害岳飞的奸臣,游人或者香客在岳飞坟前虔敬地烧香,叩拜,转过身就对着铁铸的秦桧一伙愤愤地吐口水。这一幕深深地印在张琴秋的脑海里,这是最直观的忠奸之分,尽管距离岳飞和秦桧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八九百年,老百姓心中鲜明的爱憎仍然无法抹去。
琴秋也买了香,燃香之后,她没有跪拜,却默默地在坟前低头站立了好大工夫。游客觉得奇怪,闹不清这个清秀的姑娘是怎么回事儿。岳庙里的两副对联,令张琴秋铭记了一辈子,一副写在铸像铁槛上,道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还有一副写在门庭两侧:“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这不仅形成了她对杭州的无从磨灭的记忆,也是她在离开杭州之时心中萌生出来的一种连她自己还说不大清楚的忠诚与正义,也许,那就是人生归宿的取舍。
提着那只小皮箱,张琴秋在上海爱国女校落下了脚。爱国女校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具有大学预科性质。张琴秋在这里稍作安顿,就去看望孔德沚。她一直记着孔德沚临走时对她和钱青说过的话,“到了上海就来找我”。不过她想,当她就这样猛然出现在孔德沚的面前,孔德沚一定会瞪大了眼睛吃惊地不敢相信。这样想着,张琴秋的心情是愉快的,她要给这少年之友一个意外,一个惊喜。果然如张琴秋所料,当她出现在孔德沚面前,如先前一般地叫了一声沚姐,孔德沚不由自主愣了愣神,但还是随即认出了她。孔德沚一下子喜出望外,说,哎呀,是琴秋,都长成大姑娘了,亭亭玉立,真是越长越漂亮。要在别处,你不先开口,我真是不敢相认呢!孔德沚边说边打量着琴秋,只见张琴秋窈窕的个头,匀称的身段,白皙的银盆脸上一对乌亮的大眼睛,刚过耳根的短发使她比一般闺中女儿多出几分自然和清秀。
孔德沚说,我猜你早晚会到上海来,果然来了,真好。你不知道,我有时候,真的很寂寞,时常怀念我们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钱青可好?她现在在哪里?你呀,我大老远地跑了来,连让都不往门里让,还说怎么样怀念从前呢。琴秋故意这样说。孔德沚笑起来,说,哦,哦,看我高兴得什么都忘了,快进来坐,快进来坐,我们好好说说话。多少年不见了,变化真是很大呢。这时的孔德沚已经是一个女儿的母亲,女儿小名叫亚男,一岁多了,已能蹒跚挪步,正在咿呀学语。这一天,张琴秋在孔德沚这里吃了晚饭才回去,以后她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孔德沚也很高兴,偌大一个上海,她总算有了一个熟识而相知的人。
去的次数多了,张琴秋就见到了孔德沚的丈夫———沈雁冰。沈雁冰就是常在《学生杂志》《学灯》上发表文章的那个茅盾。这一发现,琴秋可是吃惊不小,当着茅盾的面,她自然是恭恭敬敬的,背地里就少不了跟孔德沚开玩笑,说,原来你是守着个大文豪啊,也不事先通报一声。惹得孔德沚格格地笑,说,你先别忙抢白我,若再有一个与之相差不多的人,你愿不愿意厮守呢?这并非玩笑,没有多久,张琴秋果真见到了一个与茅盾长相很相像的人,同样的身材精干,同样的形容清癯,言谈同样的诙谐风趣,这就是茅盾的胞弟沈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