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0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祖母的红糖稞
林筱瑾
  林筱瑾

  因祖父早逝,祖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带着姑姑和父亲离开家乡福建到上海谋生,擅长闽菜的她,很快就在同乡的圈内小有名气,靠辛勤劳作独自养大两个孩子。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也有缘娶到同宗同族的母亲,只因祖母不擅沪语,福州话就保留成为家中的第一语言。

  当年祖母总能以普通的食材翻花样做出精美的菜肴,在配给供应的六七十年代,饭桌上不时能看到家中自制的油酥肉松、扁肉燕、鱼圆、红糟米酒……她给予的家乡美食的记忆贯穿着我整个童年时光。最难忘的当数红糖稞。

  印象中,福州每每寄来灶糖灶饼包裹之时,祖母就开始在晒台搭出的厨房里忙起做过年吃的红糖稞了。当路边的梧桐树结出毛栗子、秋风刮得树叶沙沙作响的时候,祖母带回园丁剪枝后的树杈在晒台上风干备用,又不知从哪里弄来了水泥纸筋灰,将锈了底的搪瓷面盆捣鼓一番,变戏法般垒出一个柴禾炉灶。

  腊月到了,凭证供应的年货一一购置齐备,其中有做稞的红枣、花生、糯米、核桃。随后,祖母搬出藏在板桌下的石磨,糯米放进锅内浸上三天两夜后,被一勺一勺小心地舀进洞里,转动木把手,汩汩的白色米浆顺着石磨边缘如瀑布般淌下,汇进沟槽流入槽口绑紧的米袋,不一会就将浸在水中的白米袋胀得鼓鼓囊囊。寒风中磨子里发出的嗡嗡清响听来像迎接除夕到来的欢唱,我用冻红的手抢过木柄像模像样地帮祖母磨上几把……

  稍后,米浆加入家乡特产红糖板和水拌成浅咖色浓浆,散发着清香被倒入垫满粽叶的蒸笼。之前手工打造的面盆底柴禾灶登场了!引火、吹拨、火苗就在柴禾间蹿了上来。只见祖母熟练地添柴、拨灰、加水,复杂的过程一气呵成。一会儿,枣香的蒸汽弥漫在弄堂上空,经个把小时的大火蒸煮,糖稞就做好了,不费一分煤气全天然的制作!过节前好客的祖母带我走街串巷捎给亲友们新出炉的甜点品尝。听着他们用熟悉的乡音拉家常叙旧,对故土的神往油然升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国家艺术杂志/除夕画刊
   第A10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A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夜光杯/连载
   第A16版:专版
年货杂说
过年
小时候的春节
祖母的红糖稞
过年啦
以“淡”养生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祖母的红糖稞 2013-02-09 2 2013年02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