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宁寺,记者亲耳听到了僧人们的晚课,当“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沉静悠扬地响起时,这流传了千年的佛教音乐,在冬日的暮色四合中,直抵人心,尘世的纷争与喧嚣在此刻归为宁静、庄严与纯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宁寺梵呗”,向来为南禅梵呗韵腔之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召集建康各寺梵呗名僧一起商讨,对传统梵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改进,此举不仅规范了梵呗的形式,形成了南方梵呗唱诵“哀婉”的风格特征,同时也造就了不少梵呗唱诵的高僧。
明清至近代以来,全国各地流传的梵呗曲调基本出自同一蓝本,但各有程度不同的流变差异,相对来说,南方苏浙一带的变化较小,尤其是天宁寺一直保持着比较规范、完整的传统曲调,故佛教界流传有“天宁寺唱念盖三江”的说法。因此,各地寺院皆以天宁寺的唱谱为标本。
晚上6时,僧人们的晚课开始了,我们聆听了《炉香赞》,唱词表达的是对佛的赞美,“炉香乍热,法界蒙重,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尔后,则是每日早晚都唱的《三皈依》,“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大意是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静而不染。自然流畅、顿挫分明、庄严肃穆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涤荡着每一位听者的心尘。
天宁寺梵呗唱诵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常州天宁禅寺现任住持松纯大和尚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李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