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获奥斯卡最佳导演。20年前你不会想到他是最后胜出的那个,但今天他却安静站到了华人导演的巅峰。
是李安。但为什么会是李安?
一个原籍江西德安的台湾人;一个到了美国伊利诺伊读大学才头一回对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不一样观察角度的中国人;一个曾经“耗了六年、心碎无数”,人到四十仍没有开张渐渐有些自闭的电影人;一个终于一步一脚印“挣”下权威的好莱坞导演……这些细碎的枝节,大抵不能完全拼凑起“李安”。于是翻找出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看看他对这些年这些片的解读。
“父母千里迢迢飞来,没想到李家长子的婚礼如此不庄重,很伤心。我才发觉喜宴形式荒谬,人投入的感情可是真的。”关于自己婚礼的反思,让他在1993年拍出了当年全球投资报酬率最高的电影《喜宴》。
“《理智与情感》是我开始拍片后的一个高潮,是把我前三部做熟的东西,用英文古装戏再做一遍,是在做一个我很熟悉、很讨好的工作。从此以后,我没法再拍同样类型的电影,我必须求变。”
其实,在《理智与情感》的拍摄间隙,李安便迫不及待地开始筹备《冰风暴》。他说这是他当时的梦想,“之前美国所拍的七十年代电影,多是社会讽刺剧,几乎少见有什么影片探讨过这个年代。我喜欢《冰风暴》也由此。”
……
还有一个花絮叫人印象深刻,李安回忆说:“记得拍摄《冰风暴》前,陈凯歌拍完《风月》到纽约,我俩吃过饭在车里聊天谈起影展参赛的甘苦。他正说得兴起,我一时牙关没咬紧蹦出一句话来:‘你几岁了,还在比赛!’”与此相比,香港青年导演周显扬说自己永远记得李安首夺奥斯卡后埋首新作的态度,“一点都没有被那奖项的光环而影响,一天也没有。”他说李安的眼中、心中只有前方,只有创作,只有电影,“从不回首”。
“有表达的欲望,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去年冬天,看完那个孟加拉虎的故事,我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想,只有对呈现第二个故事的渴望,才能支撑李安潜心四年,用精美绝伦的画面将第一个故事演绎得如此生动好看。我想,只有对表达的渴望,才能支撑李安心无旁骛地创作,带来一部又一部用心来造的电影,影响世界。
而大多时候,不少艺术家并没有太多表达的欲望,只是为了名利和虚荣在写写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