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科教卫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学者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传播新机制
“多性伴”易致艾滋病病毒变种
施捷 孙国根
  本报讯(首席记者 施捷 通讯员 孙国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教授领衔的艾滋病研究课题组首次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行为网络理论等多学科方法,并深入现场,历经3年多艰辛,对100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为者和与之发生性接触的1534名男男性行为者进行溯源追踪调查,最终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的行为和分子传播新机制。

  新机制揭示,同一对男男性行为者,由于“多性伴”会导致感染不同基因亚型的艾滋病病毒,并由于艾滋病病毒具有快速复制和基因重组的能力而存在“诞生”新的艾滋病病毒品种的风险。该成果对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已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界的顶级期刊《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关注。

  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指男男同性之间发生性行为的群体,其中除少数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外,绝大多数为通常所称的男同性恋者。1981年发现的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就是男同性恋者,这一群体一直被全球公认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2012年,我国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哨点监测发现,这一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6.7%,在个别大城市,男男性接触传播占新报告发现的艾滋病病例甚至高达50%以上。

  何纳课题组通过艰辛工作,成功地绘制出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核心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网络图”和“艾滋病传播链图”,结合基因亚型分析,清晰地阐明了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传播的行为和分子机制。何纳认为,为防控艾滋病进一步蔓延,国家相关部门在加大力度宣传“男男性行为者应进一步减少性伙伴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如进一步扩大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检测,尽早发现传染源,尽早启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措施,以降低感染者体内艾滋病病毒数,从而达到降低传染性的目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职场方圆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李家宠儿酿悲剧,家教还得靠棍棒?
“多性伴”易致艾滋病病毒变种
上纽大“秘密”公布面试成绩
医保定点添36家社会办医疗机构
快乐运动会为新学期加油
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网上申请平台启用
高校招收运动员年龄不超22周岁
手术后清淡饮食勿忘营养
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A07“多性伴”易致艾滋病病毒变种 2013-02-26 2 2013年0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