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晚走访了申城部分公共绿地和广场,发现夜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部分市民健身娱乐时使用的音响设备,但考虑到他们的合理需求,还望有关部门能借此契机,通过堵疏结合的方式,解决这对矛盾。
“广场舞会”音乐刺耳
“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让我用心把你留下来……”昨晚9时许,记者刚靠近中兴路止园路口的中兴绿地,耳边就传来一阵高亢的歌声,响彻夜空。循声望去,只见绿地对面的一块广场上,五十多名中年男女正两人一组,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领舞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她就住在绿地附近,平时热衷跳舞健身,但一个人跳又觉得没意思,于是去年便组织了一群舞蹈爱好者来此“切磋舞技”,为了保证音效,大伙儿还合资去买了一套音响设备。“我们年纪都不小了,也就跳舞这一个爱好,只要不下雨,每晚都会出来跳上两小时。”
记者随后又来到上海火车站北广场,这里的“舞会”规模有过之而无不及。放眼望去,偌大的广场上,共有三拨舞团,每拨约二三十人,她们各自占据一片区域,有跳扇子舞的,有跳迪斯科的,一时间,不同风格的伴奏音乐混成一片,很是嘈杂。
“街头KTV”深夜飙歌
除了街头跳舞时的伴奏音乐,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露天KTV,也是饱受市民诟病的噪声源之一。昨晚10时许,记者在四川北路公园门口看到,二十多人围在一个KTV摊位前,中间“舞台”上竖着一块巨大的液晶屏和两只音箱,一名中年男子正手持话筒,对着屏幕上的歌词“引吭高歌”;一曲唱罢,男子还不忘转过身,向“台下”观众鞠躬致谢,引来掌声一片。
同样的街头KTV在不远处的邢家桥南路上还有两家,已是深夜,摊主们甚至亲自上阵,与一旁的“同行”互飙高音。
“歌手”们唱得尽兴,附近居民却受苦了。记者注意到,邢家桥南路两侧,居民楼林立,粗略估算,仅沿街住户就不下数百家。居民彭先生介绍说,这些路边KTV出现已有大半年时间,起初各家装备都比较简单,但没多久,摊主们便陆续采购液晶电视、扬声器等设备,卡拉OK摊的生意也日益火爆。“冬天还稍微好些,10时半就结束了,可到了夏天,一直要到11时,吵得我们觉也没法睡!”彭先生无奈地说。
新规出台还需堵疏结合
事实上,申城类似的噪声扰民现象屡见不鲜,本报也经常接到读者的投诉,但以往有关部门苦于没有执法依据,到场后对违规者以劝说整改为主,收效甚微。即将实施的防噪声污染新规,有望改变这一尴尬现状。
根据《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第七条规定:
■每日22时至次日6时,在毗邻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公园、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含未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街巷、里弄)等公共场所,不得开展使用乐器或者音响器材的健身、娱乐等活动,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规定时段外的其他时间,在上述场所开展健身、娱乐等活动的,不得使用带有外置扩音装置的音响器材。但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文艺演出等活动除外。
■如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处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
不过,也有市民坦言,光靠罚款来整治健身娱乐产生的噪声并非长久之计,堵疏结合或许才是破解矛盾的良方,比如,有关部门能否合理规划,选出一些适当的公共场所,免费供市民锻炼和娱乐,同时限定活动时间,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健身爱好者的需求,也避免了噪声扰民,可谓一举两得。
本报记者 房浩 屠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