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很热烈
2月18日,本报刊登了《收藏家慰问上海籍志愿军老战士》一文,反映吕焕皋热心公益事业,关爱老战士,将在今年建军节前建成筹备多年的志愿军纪念馆,邀请上海籍老战士出席剪彩仪式。报道发表后,本报接到数以百计的来电、来信,他们有的是老战士本人,有的是亲友提供信息和线索。吕焕皋看到这些老战士都已年过八旬,便决定与记者一起进行“抢救性”地拜访和慰问。
拜访数十人
连日来,吕焕皋自己开车,带着记者访问了数十位志愿军老战士。他居住在浦东机场镇上海地质科普馆大院内,每天往返市区一趟就要100多公里。老战士分布于各区,又要来回驱车几百公里。单开车一项,就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体力。找到老战士的家,进门入室,问寒问暖,询问和记录他们当年在战场上的英雄故事,又要耗费他大量的精神。记者多次看到他在偷偷地服药,但鉴于尊重个人隐私,也不便多问他究竟患有何种疾病。经过几天的连续奔波,记者建议休息一两天再拜访,但他快人快语,坚持一定要马上做。
关爱老战士
吕焕皋优先考虑拜访的,是那些年事很高、身体欠佳的老战士。比如,黄浦区的钟永锜和闸北区的华允璋两位老战士分别是90岁、102岁;82岁的孙文敏行动不便,他就赶到孙家探望;家住长宁区的陈浩泉,83岁了,是朝鲜战场上的伤残军人,吕焕皋先后开车去看望了2次。当他获悉,徐汇区83岁的毛冲林因病住进了市八医院,也连忙赶到病床旁慰问。他还多次开车接一些老战士到位于浦东机场镇的志愿军纪念馆筹备处参观。此外,吕焕皋还管理自己创建的地质科普、禁毒教育、古铜镜、知青等多家博物馆,为了让社会铭记上海籍志愿军的光荣历史,他这是在与时间赛跑啊!
突发脑溢血
吕焕皋年已六十了。忙碌中,病魔已无声无息地盯上了他。昨晚,他终于倒下,不省人事,被亲友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脑溢血,经奋力抢救,他终于苏醒过来。
记者赶到时,吕焕皋的神志开始清醒,但身上插满了管子。记者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时,他说:“即使我有不测,我也会让家人继续建成志愿军纪念馆的,请放心!”记者劝他不要多说话,尽量平静、放松,不要再操心了。他说:“老天爷不会叫我‘走’的,因为他知道我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本报记者 方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