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木匠 发挥余热
昨天,记者来到老王的“生产车间”——秀南街上一座老宅的厢房里。天气寒冷,但老王却忙得热火朝天。在“嘎吱嘎吱”的锯木声中,他正在加紧制作一批新的板凳。厢房里堆满了废旧木料,斧子、锯子等工具散落一地,几张成品板凳整齐地堆在角落里。
老王原是木匠出身,18岁时从江苏兴化到上海谋生,从此扎了根。退休后,老王闲不下来,时常捣鼓一些木工活,给熟人做小板凳及其他木制品。前年,老王在女儿家看到一堆废弃木材,是原本买来装修房子但最后闲置的,丢掉可惜,放着又占地方,老王决定将它们“变废为宝”。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把木料从女儿家运出来,又花好几百元钱买了铁钉等辅料,从此敲敲打打,锯木钉钉,成了一名板凳“专业户”。两年多里,靠这批木材,老王已先后加工出400多个小板凳。
明星产品 乘凉“标配”
老王手艺好,做的凳子特别结实,很快成了社区里的“明星产品”:社区党员、楼组长开会,老王带上自己的板凳,一人发一个;社区读书会的会员们活动,老王的小板凳成了活动“纪念品”;甚至还有居民慕名前来,请老王做板凳……“老街上老年人多,天热时大家都爱搬个小凳子出来乘凉。”居民老张说,夏天纳凉,小板凳成了“标配”,大家都知道这是“老王出品”。
邻居们喜欢这些小板凳,老王的干劲就更足了,每天只要稍有点闲工夫,就拿起刨子、锯子、榔头做板凳。为了加快速度,老王“批量”生产,他先把凳面、凳脚等部位统一做好,再一起拼接组装。夏天就算热到38摄氏度、冬天冷到冰点,老王也很少给自己“放假”。有几次,他还亲自“送货上门”,把板凳赠予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
广做好事 收获快乐
老王年纪大了,又有高血压,做板凳毕竟是体力活,老伴劝他少做,但老王不乐意。邻居们实在不好意思,非要给点钱“意思”一下,每每这时,一向大方送凳子的老王便会“板”起脸;有的居民不死心,买了水果拎到他面前,但他坚决不收。老王说,他做这些小板凳,既是废物利用,又为锻炼身体,在别人高兴的同时,自己也高兴。
“‘板凳老王’做的好事可多哩!”居民们说,这位80高龄的老人,是社区里的名人,大家都对他很敬重。老王七八年来义务充当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杜氏雕花楼”的“管家”,自费养护里面的一百多株植物。而穿梭在老街的小巷间,老王的痕迹也不少:小路边沿有他用捡来的废旧瓷砖镶嵌上的标语;路边的花坛里,是他照料的草木;拱桥上,是他平整的石板……老王说,自己之所以做那么多事,就像他嵌在路上的一条标语说的那样,是“为和谐社会作贡献”。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