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要当排头兵?从全国来看,东西部发展还不平衡,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改革正根据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步骤进行,东部地区、长三角,特别是上海的改革理所应当走在全国最前列,否则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中央要求深化改革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思考这八个字,要先理顺一些逻辑关系。
改革核心是什么,就是处理好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者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要加大政府改革力度,过去政府行政主导过多,现在要更多地改为市场主导。改革难就难在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难在剥离政府的部分权力,把一部分权力交还给市场、一部分交还给社会。
因此,改革核心的核心是政府。四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决定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市场机制发挥到多大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就有多大程度的解放与创新能力。
上海的改革将是全方位的,而政府改革更要在全开放环境下进行,比如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引入体制外的咨询力量,并且把改革纳入权力机关的决策、监督和推进的体系中,充分发挥我们体制的优势。
上海下一步还是四个字:先行先试。关键是简政,简政比放权更难。很多人关注放权,从省市放到区县,再放到乡镇,放来放去还在政府手里,更重要的是简政增效。像食品安全,政府的市场监管责任就不能放松,该负的责任还是要负。政府一定要有自我改革的精神和措施。涉及自我改革,难度很大,特别是在付诸实施时,会触及一些具体的利益群体,这就带来很大的挑战。要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人民利益的具体化,政府就必须走出自我改革的这一步,而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理应走在前面。(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中央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上海一定要跳出现在的条条框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上海的探索是否有效率,与自己比没意义,要与世界最高效率比,才叫创新,才叫国际竞争力。要参与配置国际资源,上海必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鼓励在国际视野下成长起来的人才脱颖而出。
人民日报记者 李泓冰 孙小静 整理(原文刊今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