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 燕 文
一套租来的41平方米小房子,一辆半新的助动车,一只塞满衣服的旧衣柜和带着3岁女儿的一天又一天——守着这些,1996年便来到上海打拼的黑龙江姑娘王剑芳从没觉得清苦。她的骄傲是拥有一个爱书、嗜书的丈夫,今年41岁的武卫东从事旧书行业近20年,如今在福建南路上经营着一家卖旧书的新文化书店,“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乐在其中。书是两个人的媒人
书,是武卫东家最主要的家当。客厅里,整整一面墙的书架填满了书;房间里几只橱柜,全码着书,柜顶上也不例外;床底下、阳台上,到处是书的踪迹。王剑芳说:“家里只有一只柜子放着衣服。”难为她,利用这点有限的空间,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
当初两人结缘,是书做的媒人。1996年,王剑芳从学校毕业后来到上海。1998年在一家工厂打工,正好和武卫东的妹妹共事。武卫东来厂里看妹妹,两人便相识了,听说他是“做书”的,王剑芳顿时心生好感。2000年,两人喜结连理。从此,王剑芳便跟随武卫东和书结下不解之缘。
“刚结婚时,他在杨浦区五角场夜市卖旧书,每天卖到晚上10点钟才收摊,然后两个人一起回家做晚饭。”王剑芳说。后来两人在国际路开起旧书店,旁边有一家麻辣烫店,开到特别晚,等麻辣烫的人经常顺便到书店里翻翻看看,有时买一两本。“他们开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我们也跟着,照例关门后再吃晚饭。”王剑芳平静地说着,言语里没有一丝抱怨。但是说起丈夫时,她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疼惜,“有时回家特别晚,他还要理书,理着理着就埋头看起来,不知道看到什么时候,第二天照样起来去看店。”
废品站里发现大宝藏
“爷爷爱看书,家里存着好些书,我受到影响,也喜欢看书。”武卫东说。但他不是个好学生,高中没读完便辍学回家。
“那时候没钱买烟抽,就拿家里的东西当废品卖,翻箱倒柜地突然发现床底有两竹筐书。”武卫东拿去五角场夜市卖,第一天带去的书,1个多小时就卖光了,赚了50多元钱。那是1993年,这在武卫东看来,是一笔大收入,他开始琢磨到哪儿去弄旧书。机灵的武卫东发现,收废品的人也收杂志和书。“他们把书往哪儿送呢?我好奇,就骑自行车跟着。”跟了一天,武卫东终于发现,原来这些旧书进了废品站。废品站里的旧书可真多,他一下子觉得发现了大宝藏。
“我记得,我从废品站买的第一批书是0.5公斤《读者文摘》。”武卫东笑着说,那也是第一次知道,书也可以论斤称。
深受爷爷爱书的遗传,武卫东做旧书生意和别人不同,很多人进了好书转手就卖,他舍不得,遇到喜欢的就收着,很多藏书还是那时收的,家里有点闲钱也都拿去买书。“主要是喜欢,光为赚钱就没意思了。”武卫东说。
网上书店做出好成绩
武卫东和书有缘。一本书拿到手里,凭直觉他能感受到它的价值。“好书有股灵气。”他说。这种缘分也让他从一个旧书摊主,逐渐步入赏玩收藏旧书古籍的圈子。
以书会友,经营旧书让他结识了不少圈内的朋友。他最感激的是圈内有名的专家张宗祥。他在国际路开店时,张宗祥常去光顾,由于知道他的背景,“他买书我从不开价,给多少收多少。”后来,张宗祥推荐他将店搬到上海古籍书店4楼的博古斋。“那是2007年,到了那里,我才算开了眼界,以前都是‘瞎折腾’。”武卫东说。
2008年,武卫东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了网上书店“友佳旧书店”,靠夫妻俩的努力,很快做出好业绩,在6000多家书店里排名第60位,在上海的网上书店里排第11名。“他管挑书,我管往网店上,上的书质量好,特别受好评。”王剑芳说。
每说起丈夫和他的书,王剑芳总是带着欣赏的口吻。比如修书,虽然她曾旁听过上海博物馆修书大师的课程,但总不如自学成才的武卫东。“他比我仔细,做什么都力求完美,我修的书自己觉得差不多了,他还能看出问题,而他做的活,没人挑得出毛病。”王剑芳说。
王剑芳最欣赏的还是丈夫给女儿取的名字:海博,意思是希望她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学识像大海一样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