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段充满着奇幻的经历,我们永远铭记”。正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说,李安一路走来,真像一段传奇。他早已超越华语世界,成为全球的宠儿。但在无数金色光芒背后,你又可知道他19年的电影之旅一路走来的酸甜甘涩?而又是什么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金色年华呢?
失意时,坚持自己的梦想
电影之旅,就是酿酒,不仅绝非一朝一夕,更有被埋在地下的可能。
纵然已站在荣耀巅峰,但李安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他两次高考落榜,意外步入舞台生涯;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他1984年以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第一名毕业后,却未得拍片机会,整整六年只得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他才华满腹,四十岁出头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梦想”,却不知梦想已深埋心底。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只想、也只会当导演。
有梦有未来———
创作时,坚持自己的标准
而当他能站上导演舞台展现自己的才华时,其中的辛酸,也只有自己知道。看看李安怎么说吧:“拍电影是个很真切的体验,里面有着我多少的挣扎”。“它是一种颠倒众生、真情流露的做作。”“它是我企图自圆其说所留下的一笔口供。”“它是我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点努力。”痛并快乐,累到虚脱。因为每一部电影对他而言,都是新的探索,新的自我颠覆。
有梦有未来———
动摇时,坚持自己的信仰
即使某一天当他技法娴熟、炉火纯青、功成名就时,对于一个“成功的导演”,考验也未见得丝毫减弱,甚至更加激烈。李安这么解释:“做电影二十年,以我现在的成绩,我就是再拍十年烂片,还会有人找我拍电影。可是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要有一个交代。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这是他对电影的良心,对自己的底线。
有梦有未来———
坚持东西文化的激荡
李安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而1978年赴美留学生活的经历,又让他敏感的心得以更宽广、更融合地观看和理解这个世界,也给电影界带来了来自东方的情怀、信仰与哲思。
1991年他以《推手》一举成名,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拍出《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等华语片外,也拍出了《理智与情感》等英语片,《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绿巨人》等商业片,取得双金人、双金熊、双金狮、双金球的惊人获奖战绩。可以说,李安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而且是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有梦有未来———
坚持做自己,改变好莱坞世界
也许众人还将眼光仅仅聚焦在他的电影、奖项或个人荣誉上,但实际上,李安并非仅仅是历来好莱坞获奖电影人中的一个。这位以“温柔、节制”电影风格见长的导演无论是否得奖,都已经改变了好莱坞,这是他的真正价值。
他以国际化的眼界与深植的东方思想,潜移默化地将非美式美学与思维,反向输入世界电影市场。
他也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好莱坞电影工业提供了一个新模式。原本经典的卖座公式是“大明星+大导演+三幕式剧本:全球获利”,终于出现了变体:一个无明星、充满哲思、关于男孩与老虎漂流的电影,原来也有大放光彩的机会。这让非传统好莱坞电影成为新选项;也许观众未来会见到更多非系统化、公式化、美国化的新电影潮。
成功者,往往有相同的精神要素———有梦才有未来。就让我们倒上一杯金色年华向李安举杯,因为不管他是否得奖,我们都要谢谢他改变了这个电影世界。
(金色年华酒精度:13.5%v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