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在团市委的号召下,我踏上了援疆的旅途。
很快,我就习惯了当地人的生活节奏,适应了当地饮食、学习礼节文化等等,我俨然成了一名新新疆人。我被分配在喀什地区的一所福利院中,每天查房处理好患者后,我就开始收集整理患者资料,帮助完善住院人员的管理流程。
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在一次去当地人家做客时,我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病人项某,他是喀什师范学院的一名教职工,因外伤导致胸、腰椎骨折,老项手术治疗后恢复很差,腰部以下完全失去运动和感觉功能,大小便失禁,自此瘫痪在床,双下肢关节活动度一步步减退,肌肉萎缩。言谈中,我看到这个50岁汉子的眼神里流露出对重新站起来的渴望。一番检查后,我详细评估了老项的病情,觉得他康复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经过患者家属的许可和患者本人的同意,我负责起了老项的康复治疗工作。每天福利院的工作结束后,我就徒步赶到老项家里。11月的喀什已是白雪皑皑,我顶着严寒穿梭在小巷内,等到了老项家里,已是饥肠辘辘。但看到老项家人热情的接待,我就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康复治疗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尤其是这种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更加困难。由于老项卧床时间较久,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明显,起始阶段我们进行得很不顺利,钻心的疼痛和巨大的体力消耗,让这个坚强的汉子流下了眼泪,我也要付出数倍于平常的体力,每天做完所有科目,已夜幕降临,归途中寒气袭走了我的疲惫,我还得思索明天的康复计划。康复日复一日进行,疗效却没有老项预期的那么好,我感觉他有打退堂鼓的意思,就在康复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老项的心理疏导,讲解康复要领,让他参与进来,从被动康复到主动康复。就这样两周过去了,事情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老项开始坐轮椅了,又两周过去了,他真的站起来了,就在那一刻,我看到这个不苟言笑的中年汉子,嘴角挂上了笑容,眼睛里噙着泪花。疗效是有了,可我援疆的时间也到了,在老项一家人的依依不舍中,我回到了上海。临走时,我再三叮嘱老项,要按照我教给他的方法坚持训练。
回到上海,我依然放心不下老项,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不知是他的病情有了新变化,还是康复方案出了问题,在我走后的一个多月,老项再次瘫床了,还形成了压疮。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就这样结束,我们一起付出的努力也不能白费。所以我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接老项来上海做进一步治疗。和院领导汇报后得到肯定的答复和大力支持。就这样,老项到了上海,从接机那刻开始,我就负责起了他的饮食起居和康复治疗。自己掏钱给他买来所有日用品和营养品,带领医疗护理团队为他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康复计划,帮助他适应上海的生活习惯。老项的病情逐渐好转了,他又站起来了,压疮愈合了,大小便能自理了,这次他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欢喜雀跃。现如今,老项的生活基本能自理,都能独立上下楼梯了,也准备返回新疆老家。
爱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而社会是由千百万个家庭组成的,所以你我的爱心就足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从湄公河畔到南垒河边,留下了志愿者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