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顿庄园里的一群势利眼(1)
陈晓帆
■ 英国肥皂剧《唐顿庄园》红透全球,图为剧中照
  ◆ 陈晓帆

  从锁眼里偷窥贵族的生活

  朱利安·费罗斯(Julian Fellowes)年过花甲,终于戴上了贵族的头衔。他是英国著名编剧、影视制作人、作家,作品颇丰,为电影《高斯福德庄园》写过剧本并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由他创作、编剧、担任联合制片人的肥皂剧《唐顿庄园》第三季在英国刚刚播完,正在美国热播。《唐顿庄园》在2010年秋天首播,很快红透全球,转播权卖到了100多个国家,甚至在美国都创下收视纪录,收视率超过热门剧《广告狂人》。这部剧的第一、二季剧集拿下了艾美奖、金球奖的数个重要奖项,被称为英国电视史上最成功的时代剧。

  费罗斯的创作都以贵族生活为主题,《唐顿庄园》虚构了生活在英格兰乡间的世袭贵族格兰瑟姆伯爵家族,还有一群伺候他们的仆人。整部剧的故事开始于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家族继承人(是表亲,不是伯爵的三个女儿)死于海难,引起家庭内部关系失衡。第一季在英国向德国宣战后结束,第二季时间段跨越整个“一战”,第三季则进入了咆哮的20年代。第一季引起了全体英国人的集体怀旧,突然之间,律师、失意的艺术家、全职妈妈、自由主义分子都发现自己与《唐顿庄园》产生了共鸣,连威廉王子夫妇都是热心观众。这部剧带动影视业拍摄上流社会题材的风潮,代表性的作品是BBC翻拍的上世纪70年代经典电视剧《楼上楼下》和电影《故园风雨后》。 

  费罗斯在电视剧里演过伯爵,2011年1月他被加封为终身贵族,封号为“西斯塔福费罗斯男爵”(Baron Fellowes of West Stafford),顺理成章地进入别称“贵族院”的上议院,成为保守党上院议员。2011年圣诞节,特别版《唐顿庄园》收视率击败肥皂剧常青树《东区人》。“推特”一代居然对刻画陈腐的阶级体系的电视剧充满浓厚兴趣,为什么?电视剧和观众、评论界的蜜月期结束,《唐顿庄园》开始饱受争议。 

  争议和批评的焦点在于,这部电视剧过度美化了贵族和阶级秩序。格兰瑟姆一家多愁善感,男主人会严厉责备出身中产阶级的马修不应使唤仆人服侍他穿衣。阶级体系让庄园里下层的仆人们受益,厨娘患了眼病,主人送她去医治,并承诺为她养老;有酒精依赖症的管家酗酒,也得到宽恕;在家长制的管理下,仆人们安于其位,都很幸福。种种玫瑰色的情节唤起了人们的怀旧和乡愁,但令人生疑。观众迷恋楼上阶级的华服、书房,无需感受漂亮长裙里紧身胸衣压迫造成的痛苦;感慨富有人家的美德,完全忽略了那个时代存在着深刻的不平等,绝大多数英国人的生活中缺少卫生设施,远谈不上舒适。 

  一年前去世的英国口述历史学家罗纳德·弗雷泽(Ronald Fraser,1931~2012)出生、成长在一座大庄园里,家里仆从成行。他采访了8位把他带大、多年服务于他的仆人,并和心理学家分析他们的口述,写成著作《追寻过往》(In Search of a Past)。弗雷泽书中涉及的年代在“二战”之前,恰好与《唐顿庄园》的时代背景相吻合。他的著作揭示了一个现实:仆人就是家庭的附属品,价值等同于一件时兴的家具。雇仆人远不只涉及家庭财政,甚而是阶级体系的表现,而主仆关系又主宰了仆人们的生活,这就给主仆之间埋下了情感雷区,双方内心都充满了不满、愤怒、负疚的情绪,以及勉勉强强的责任感与义务。大宅子里楼上楼下两个群体的关系变得扭曲,每个人都被自己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困扰。 

  《唐顿庄园》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是英国女作家玛格丽特·鲍威尔(Margaret Powell,1907~1984)的回忆录《楼梯之下》(Below Stairs)。这本书记录了鲍威尔少女时代做女佣的经历,直接启发BBC拍出经典电视剧《楼上楼下》。从鲍威尔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主人不认为“仆人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财产”。主仆之间过于密切无间的关系给佣人造成了紧张感和挫败感,并非仅靠提高工资和社会地位就能减轻。女仆给女主人的床上放热水袋,要准确地放在距床尾18英寸的地方;富有的那一方,仍旧愤恨不满,20世纪初有钱人最常抱怨“找不到正派的仆人,仆人们越来越叛逆,动不动就要挟辞职以达到涨薪的目的”。以至于短篇小说作家Saki写的一句话“那是个好厨子,像其他厨子一样;并且像其他厨子一样,她也走了”都成了名言。作家伍尔夫也对仆人头痛不已,感叹实在和他们无法相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自己做家务,倒也做得不亦乐乎。 

  反讽的是,1969年BBC拍《楼上楼下》时两位主创的灵感是,她们认为那个时代的影视剧粉饰了劳动阶层。楼下的人都痛苦、扭曲、吃苦耐劳、手上长满老茧,楼上的人都暴力、虚伪、邪恶、恐怖?这是陈词滥调。费罗斯也认可这个观点:“我们并没有对仆人们屈尊俯就,以恩人自居。我们没有丑化他们。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家族是贵族就说他们自私、虚伪等等。”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沙玛(Simon Schama)在《新闻周刊》上撰文批评英国电视业沉迷于拍年代剧,擅长搞文化恋尸癖,往往戳中观众泪点,诱发怀旧病。当代观众不但已经分得清伯爵和公爵的区别,还为之欢喜为之愁,旧时仆人从锁眼里偷窥主人的生活,《唐顿庄园》将这个行为浪漫美好了。《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作家吉尔(A.A.Gill)也说,《唐顿庄园》不过是让“国民托管组织(英国保护名胜古迹的组织)感伤,华丽的服装迫使观众产生卑微、窘迫,让我相信我生活的国家是假造的”。这样的电视剧在充斥着自由主义分子的传媒和艺术界引起了反感、不安:难道这100年来,英国人未从阶级偏见造成的不平等中吸取教训吗? 

  沙玛讽刺《唐顿庄园》将“势利盛在一个镀银的汤盆”里端了上来,奴才相十足。小报添油加醋,说费罗斯是“英国最势利的人”。费罗斯的“势利”有据可查。《旁观者》杂志的社交专栏作者Taki在她的文章中提到一个宴会小插曲。某个宴会上,坐她旁边的绅士说:“我妻子是肯特公爵迈克尔王妃的侍女?”如此开场白,两边的人立刻知道了:哦,你一定是朱利安·费罗斯!Taki写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但是为了不显得粗鲁,我没吭气。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在吹嘘还是在抱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6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科教卫新闻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职场方圆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唐顿庄园里的一群势利眼(1)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7唐顿庄园里的一群势利眼(1) 2013-03-12 2 2013年03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