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五险一金”、关注基本生活保障、子女教育··近半数建议和农民工群体的切身诉求直接有关。
“农民工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在推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承担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代表认为,他们的声音得以传达、受到重视,对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外来娃得到公平教育机会
3月11日午餐时,浙江代表团的3名农民工代表陈腊英、吕华荣和杨晓霞,坐到分管教育的副省长郑继伟代表旁边,聊起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些年,在浙江入学越来越容易,但还不能做到每个孩子都能顺利上学,这个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来自四川的吕华荣问。郑继伟解释,让外来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是浙江的目标。
吕华荣提交的3条建议中,2条和农民工有关,分别是开办“民工学校”;加快推行“教育券”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她建议,把义务教育补助金以“教育券”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教育券”全国流通,农民工子女凭券入学,各地政府凭券与中央财政结算,用“教育转移支付”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来自广东东莞的代表曾桂香也有类似想法。她建议打破原有的教育经费拨付方式,参照社保卡的形式,由户籍地拨款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建立“义务教育卡”,可在全国使用。
严审资金落实以防工资拖欠
昨天,在北京代表团分组审议会上,突然响起关中口音。“希望依法约束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农民工工资,别再让额们苦苦讨薪!”陕西籍瓦工高小宏代表发言时直奔“欠薪”主题。
“我们团的‘保安’代表朱良玉也说过,保安工资常被拖欠。”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代表补充说。
北京市天达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代表解释,拖欠工资应按劳动合同法处理,但农民工往往没有劳动合同。他所在的事务所做过调查,95%以上的农民工和工头之间只有口头承诺。
杜德印代表建议,对农民工加强宣传法律知识,培养维权意识。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
山东三箭置业集团的油漆粉刷工陈雪萍代表提了一份“关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一些建设单位资金不足仓促上项目,让施工单位垫资开工。”她建议,各级政府应严格审查建设资金落实情况,“不要让农民工兄弟流汗再流泪”。
有了保障房却没有融入城市
“农民工大都渴望在城里安家。”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七建集团公司劳务领包队队长康仁笑着说。康仁与钢筋水泥打了半辈子交道,从工地小工到班长,再到劳务领包队队长,干了33年,荣誉证书就有60多册。
康仁建议,将农民工改叫“新工人”。他特意强调,“这不是简单改叫法,主要是要落实农民工的户籍、休假的权利。”康仁认为,必须改革户籍制度等影响城乡流动的不合理制度。“要将新工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方面的种种限制”。
他建议,农民工在一个单位工作10年以上,应享受与正式工一样的待遇和福利。对企业来说,能留住技术人才,降低工人的培训成本,达到双赢。
康仁现在在城里有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保障房。“但我感觉还是没有融入城市,我的户口还在农村。”康仁的农民工同事们,仍然因户籍限制而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从农村走出来盼农村大发展
在农民工代表的建议中,处处可见他们对6亿多农村人的牵挂。
来自河南的张全收代表提了7条建议,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养老、土地流转、农村发展规划等多方面为农村发展“支招”。“虽然在外打拼了很多年,但我最关心的还是农村发展。”在深圳从事农民工劳务派遣的张全收说。
针对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现象严重,张全收建议,尽快完善农村老有所养机制,加大投入建设农村敬老院,探索建立农村市场化养老保障机制,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补贴标准。
针对农民工创业返乡现象,一直力推为外出务工人员建流动党支部的卢金生代表提交了一份建议,关于建立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二代农民工经过多年艰苦创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积累,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帮助他们返乡创业,能更好促进农民工输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自江西丰城市蕉坑乡的卢金生说。本报记者曹刚(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