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别看远程导弹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它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发射筒内必须保持恒温。为此,在导弹装载上艇后,全艇官兵不分昼夜,精心守护“国宝”。
1988年9月15日,杜永国指挥导弹核潜艇驶向发射海域。同一时刻,北京发射指挥中心。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政治委员李耀文以及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中国船舶总公司总经理胡传治的陪同下,观看发射实况。刚一落座,刘华清就将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招呼到自己身边,小声问道:“试验安全是否能确保?会不会出现问题?”尽管黄旭华与刘华清相识相知已近30年,但这个问题还是令黄旭华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见黄旭华面露窘容,刘华清语气肯定地安慰道:“只要认真负责,周密细致,就会避免事故发生。”
海上发射场区实况清晰地呈现在电子荧屏上。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杜永国下达发射令。潜艇上下一颤,“巨浪一号”远程弹道导弹跃出水面,直刺苍穹,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飞去。当乳白色的洲际弹道导弹从水下腾空而起,并准确溅落预定海域的画面精彩呈现时,刘华清和前方将士一样,禁不住热泪涌流。这是激动的泪,这是自豪的泪,这是圆梦的泪!
核潜艇水下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获得成功,以及最大自持力长航、极限深潜和出岛链远航等重大试验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核潜艇部队已经迈向以战斗力建设为中心的更新换代的发展新阶段。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刘华清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1983年3月22日,刘华清和李耀文在听取北海舰队政委李长如、副司令员潘友宏的汇报后,专门就加强核潜艇部队全面建设讲了六个方面的意见。从核潜艇驻泊基地军事禁区设置,到核潜艇配套工程建设;从核潜艇装备后勤保障,到官兵生活福利待遇;从核潜艇部队领导班子建设,到艇队人员编制配备,刘华清都作出了明确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是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半年来,首次听取北海舰队主要领导的工作汇报。但除了核潜艇部队建设,他对舰队其他方面工作未置一词,一股脑儿全部推给了李耀文政委。由此不难看出,核潜艇部队在他心中占有怎样的分量。
1984年11月5日,刘华清应邀访问英国,在参观克莱德潜艇基地时,英国海军核潜艇及常规潜艇完善的作战训练、安全修理、后勤保障体制机制与配套设施,给他以极大启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既要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又要有配套完整的基地建设,才能形成强大战斗力。当天晚上,他几乎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就向随访的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交代,回国后一定要把核安全机制建立起来。他嘱咐道:“我们的核潜艇一定要为国争光,而绝不能给国家添乱!”
1986年4月26日,苏联发生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惨剧引起中国党政军高层对包括核潜艇在内的“核安全”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刘华清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筹组海军核安全局,加强核安全法制建设和统一管理。
1987年9月26日,海军“核安全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刘华清自始至终参与座谈讨论。“核潜艇每次一出现问题,就在脑子里打转转。”刘华清坦承他的担忧与压力,“一个安全性,一个可靠性,一个战斗力,这三个方面都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心里没有底。”
“说实在的,管理100条常规潜艇也没有管理几艘核潜艇花费的精力大。”刘华清再次表明他的看法:管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难度大于管一个陆军集团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会更高、更尖端、更复杂。所以,我们决不能把它小看了。
刘华清指出,我们的核潜艇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如果解决不好安全、可靠和形成战斗力三大问题,过去几十年多少万人参与的这项尖端工程就会前功尽弃,花出去的巨额投资也就白费了。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第一代核潜艇真正发挥了作用,再搞第二代核潜艇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