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22——这不是哪份藏宝图里的“达芬奇密码”,也不是选美赛某位佳丽的“三围”数字。
“‘我们需要招一个22—22—22的人。’一位新媒体经理最近这么说。他的意思是,要找一个22岁的人,愿意一天工作22小时,年薪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万元)。”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很多公司都在挑战底线,看能用多低的薪水从年轻人身上榨取多少东西。
在一个平均年薪4.4万美元、平均日工作时间7小时的国家,拿着平均年薪一半的工资,做着3倍工作时间的活计,这样的年轻人,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真够“苦逼”的。这也让国内大城市里那些自嘲“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以及抱着枕头加班、办公桌旁塞躺椅的白领,生出“环球同此凉热”的慨叹。
相声演员郭德纲借机调侃,“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为此,不少人高呼,要“快乐工作”。
这两天,很多微博或微信群都在转一个帖子,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4月初在深圳IT峰会上的讲话。其中,马云说:“我特讨厌认真工作的人。工作不要太认真,工作快乐就行,因为只有快乐让你创新,认真只会(有)更多的压力、更多的埋怨、更多的抱怨,真正把自己变成机器。”
马云说得没错,工作中快乐而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激发人的热情和创造力。但认真工作的人,是否“讨厌”?功成名就的马云,有足够的资格和资本在48岁时“挥一挥衣袖”,轻松告退,可绝大多数二三十岁、四十岁的职场人士,不得不日复一日认真甚至拼命地工作着。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倒是马云应该呼吁公司老板、管理层,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认真工作的员工快乐起来。把工作者变成机器的,并不是工作者自己。
上个月,汇丰银行发布了第八次全球退休生活调研报告。中国内地受访者平均从29岁开始为退休作储备,这一年龄晚于全球平均年龄26岁和亚洲平均年龄27岁。29岁准备退休金,都已经太晚!这样的消息,会不会让正为升职加薪、买车买房辛苦打拼的人们,脸上又多出几个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