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在雅安灾区,一小伤员受惊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得知孩子想到上海交大学习时,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鼓励道——~~~
在雅安灾区,一小伤员受惊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得知孩子想到上海交大学习时,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鼓励道——~~~
在雅安灾区,一小伤员受惊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得知孩子想到上海交大学习时,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鼓励道——~~~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雅安灾区,一小伤员受惊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得知孩子想到上海交大学习时,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鼓励道——
“好好养伤,我在交大等着你啊”
施捷 袁蕙芸
  作为雅安地震中华医学会医疗专家组成员,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神经外科主任江基尧教授是4月23日傍晚抵达成都的。“其实,当我从新闻中得知四川又发生了大地震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能否到灾区参加医疗救援工作,怎样尽自己所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接到“命令”,他说自己真有一份整装待发的士兵上前线的激动。

  监护室里守候5天

  一下飞机,江基尧教授不顾一路疲劳,直奔收治了本次地震最危重伤员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立即投入伤员的会诊救治工作。第二天,他又深入地震的震中地区——雅安市、芦山县,参与伤员排查和会诊工作。

  “这次有许多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正是被地震中纷纷掉落的山石砸中头部所致。”江教授目前是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颅脑创伤临床救治与应用基础研究,成功抢救过4000余例各种类型颅脑伤病人,重型颅脑伤病人抢救成功率达70%以上,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低温脑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在业界颇有声望。此番出现在救灾现场,江教授依然耐心仔细地向当地医护人员了解伤者的身体情况和之前的治疗方案,并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做检查、调整治疗方案。碰到清醒的患者,他会在检查时亲切地与对方交谈几句,鼓励他们与病魔作斗争。几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江教授更是连夜参与了抢救工作。

  夜,渐渐深了,可是江教授依然守候在灯火通明的监护室里,守护在危重患者身边。在灾区前后5天,江基尧说,他与周围的医护人员天天如此。

  灾区处处充满“感恩”

  江基尧教授说,这次四川救灾之行,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灾区处处都充满着“感恩”:在前往雅安市、芦山县的路上,随处可见受灾群众手举写着感谢标语的纸板,对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及救援车辆表达谢意。灾区社会秩序也井然有序,大家排队领取救援物资,并且灾民还会自发组织起来为救援人员提供帮助。

  “比如有些老人只会说方言,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医生听不懂,就会有人主动替我们充当‘翻译’,协助我们沟通。在救护车辆运送伤员来医院的时候,我看到一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会主动帮医护人员搬运伤员、运送药品和器械。一问才知道,他们并不是医院的工作人员,而是这附近的居民。当你感谢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说‘你们不远千里赶来帮助我们,应该是我们感谢你们才对。”说起这些,江教授甚至有点眼眶湿润。

  在灾区指导伤员抢救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让江基尧教授印象深刻——救灾的组织协调工作相当完善,“搜救队每救出一名伤员,当地医护人员就会根据伤情分类,然后迅速将患者转送至相应等级的定点救治医院进行妥善治疗。”伤势最重的转送成都,较重的送至雅安,较轻的就留在当地治疗。这样,保证了每名伤员都能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死伤率也就显著下降了。

  受惊小孩露出笑容

  采访时,江基尧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他感触深刻的“有价值的小故事”。

  一位小伤员是在与母亲前往山区看望姥姥的路上遭遇地震的,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他不幸被石头砸中了头部,导致颅底骨折、少量颅内出血。在按伤情分诊时,他被送到了位于雅安市的解放军第37医院进行救治。也许是因为受到了太大的惊吓,小朋友自入院以来始终面无表情,也不说话。看到江教授前来会诊,孩子母亲急切请求江教授救救自己的孩子。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遭遇大灾后出现了心理应激反应!于是,江教授开始耐心地与这位小伤员沟通起来,询问他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他不要害怕。“我检查过你的伤势了,没有问题,好好养伤,你可以恢复得和以前一样聪明的。”当得知孩子非常向往着有一天能去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的时候,江教授亲切地说:“我就是来自上海交大,小朋友继续加油,我在交大等着你啊!”小伤员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江教授觉得,遭遇天灾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所以医生在治病救人时,不仅要治疗肉体创伤,更要安抚患者的心灵。“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才是一名好医生所该达到的境界。

  采用新法出现奇迹

  在参与雅安地震救灾中,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在第一时间挽救了不少伤员的生命。江教授会诊中就亲眼看到了一个非常鲜活的事例。

  这是一位被石块砸中头部的病人,昏倒在地不省人事,所幸被救援队及时发现送到成都华西医院救治。CT检查发现,伤者有明显的脑肿胀表现,脑池脑室全部消失,颅内压很高。对于这样的伤员,常规的抢救方法是迅速开颅去骨瓣降压手术。但因为病人脑肿胀、无颅内出血和血肿,如果手术效果会很差。医生们果断采用了亚低温脑保护方法,为患者裹上冰毯,保持其体温在33℃。奇迹出现了:患者的情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第2天再次行CT检查发现,患者的颅高压和脑肿胀均已消失,无需手术治疗。就这样,因为及时运用了最新救治技术,这名患者非但成功逃脱了死神的魔掌,更免除了开颅之苦,可谓一举两得。

  江教授说,随着颅脑外伤救治规范的不断普及,新技术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受益于这些改变。相信随着临床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脑外伤将不再是顷刻间便能夺人性命的“无情杀手”,更多患者将因为医学技术的发展而重获新生。而这,也是他与他的创伤科、神经外科同道们的共同心愿。

  首席记者  施捷  通讯员  袁蕙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连载
“好好养伤,我在交大等着你啊”
舍不得买小番茄 又捐灾区10万元
广告
新民晚报综合新闻A05“好好养伤,我在交大等着你啊” 2013-05-01 2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