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社会与法
     
本版列表新闻
青少年案件背后潜藏心理疾病亟待社会关注——~~~
青少年案件背后潜藏心理疾病亟待社会关注——~~~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少年案件背后潜藏心理疾病亟待社会关注——
乖孩子突生变化因“品行障碍”
孙云
■ 小军正在接受公益心理矫治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孙云

  一年未见的父子,在看守所提审室里第一次重逢,整整30分钟相对无言,临别时仅有的两句对话竟然是“你要钱吗?”“不要”;结束六个月有期徒刑,重返社会第一堂课是心理咨询,看到咨询室里有摄像镜头,不知所措的他没看身边的父亲,反而走到门外向“检察官姐姐”求助……昨天,陪同15岁男孩小军(化名)做完心理咨询后,黄浦区检察院检察官吴海云告诉记者,办理小军纵火案时,她的心,疼了几次。

  看到案卷中《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意见书》的“小军存在品行障碍,对本案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第一次听说“品行障碍”的吴海云以为,提审中将见到的是一个暴力、愤激的纵火犯罪嫌疑人,没想到,真正见到的却是一个体型瘦弱、说话怯懦、眼神闪烁的孩子,而他的非理性行为背后,更有着令人唏嘘的身世。

  检察官发现,品行障碍是一种亟待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正视这一问题,或许对从心理层面解释和解决一些不良少年的逃学、逃夜、盗窃、斗殴等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1 乖孩子7岁突生变化

  自从得知小军存在品行障碍后,黄浦区检察院检察官俞国花和吴海云主动提出亲情修复、心理疏导的帮扶救助方案。

  昨天,因放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半年的小军走出了看守所,两人等在大墙外,一起将他送去接受免费心理辅导。见到小军,吴海云笑着鼓励说:“前几天我去你家走访时看到你弟弟长得好可爱哦,爸爸说你小时候也很可爱,是个好孩子,爸爸相信你出去后也一定会改正错误!”这时,小军终于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这是吴海云第一次看见小军挣脱木讷。在她的劝说下,小军送给父亲一个拥抱,更让多年未曾与儿子亲近的父亲老王,怔了一下,方才反应过来。

  老王曾几次回忆说,小军童年时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变化要从7岁那年的一天上学路上讲起。

  小军的父母是四川人,夫妻俩在青浦开了一家五金公司,雇了20多个员工。小军7岁时的一天,母亲把他送到学校,从此一去不返。母子俩最后的对话内容已无从得知,小军只告诉检察官,他至今没有原谅母亲。

  2008年,小军有了新妈妈。两年后,又有了弟弟,但他,并不快乐。

  父母离婚后,小军变得沉默寡言,因为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等原因,常被老王收拾,脾气更加倔强。老王再婚后,忙于公司和照顾小儿子,小军更加孤独,开始逃学,留过级,后来干脆不去学校了。2010年,未满13岁的他就在苏州等地流浪了一年,才被救助站发现并通知老王领人。回家才一个月,他又出走了。后来,他第三次出走了。

  2 不肯屈从做坏事却无故纵火

  在外流浪的一年多里,小军白天捡拾塑料瓶,晚上睡地铁站。日子过得很苦,有时一整天吃不上任何东西,身上的钱只够买一瓶水,不过,即使有恶人打他、威逼他加入盗窃团伙,他也宁肯饿肚子,不愿偷抢。

  去年11月8日凌晨3时许,小军闲晃至福州路云南中路,“心里很不爽,为消遣就用打火机点燃路边一个垃圾桶,见火着了就跑了。”之后,闲逛了不少地方,并一路点燃了一辆自行车、一个垃圾桶、一堆垃圾和一个雨棚,才回到地铁站里睡觉。

  对纵火原因,小军到案后有过几种解释。有时说“与父母吵架赌气离家出走,为泄愤放火”,有时又说“我喜欢点火烧东西,看人家给死人烧纸钱,觉得蛮好玩的”等,这种行为与老王描述的“小军喜欢撒谎”表现一致,然而,心理咨询师却发现,这其实并不是因为小军“喜欢撒谎”,而是因为他存在品行障碍,缺乏辨认和控制能力,简单地说,他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前言不搭后语。

  这也与警方在办案时发现的疑点相符。警方发现他既无作案动机,也不追求达到作案后果,行为十分蹊跷,因此,申请鉴定其精神状态。华政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司法鉴定意见书》证实:“被鉴定人的表现及种种与该年龄段不符的言行,结合精神检查,情感欠协调,思维尚连贯,意志要求肤浅,存在品行障碍。”

  3 家庭不幸是心理疾病重要诱因

  吴海云告诉记者,从看守所前往心理咨询的路上,老王的手机就没消停过。他说自己平均每天要接一百来个电话,生意实在太忙,所以顾不上管儿子。后来儿子老是离家出走,感情更加生疏,见了面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更让吴海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提审前,吴海云按照规定通知监护人老王前去,老王却说“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吧,我实在没空去”。提审时,小军果然十分失望。第二次去提审前,吴海云和俞国花专程去了趟小军家,苦口婆心劝老王暂时放下生意,重视儿子的心理疾病。后来,父亲终于现身了。

  记者从致力于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帮扶的俞国花工作室了解到,在该院承办的不良青少年案件中,不少人具有心理疾病或潜在的心理问题,办理小军案件后回头想想,其中一些人很可能也存在品行障碍,只是之前这一在欧美已经广为人知的心理疾病少为国人所知,因而未受重视而已。

  同时,在一些确诊的患有心理疾病的犯罪嫌疑人中,他们发现,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诱因。例如,一名在父母离异后随父生活的16岁男生,由于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无人管教,他初二起辍学,混迹于社会不良青年中,先后三次盗窃被捕;一名1岁时被拐卖的男孩,经常遭养父打骂,11岁时听说身世,对家庭产生疏离和厌恶,离家出走,多年在外流浪,先是因盗窃被处以行政拘留,后来又为追求心理刺激放火,最终因盗窃被司法机关处理……俞国花认为,社会对品行障碍这一疾病普遍不了解,这导致许多患者未被发现,更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的重要原因。而且,数千元一次的鉴定费用和每小时数百元的心理治疗收费,也让外来务工人员等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无力承担,往往对孩子的心理疾病听之任之。

  【相关链接】

  五问“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一个少为人知的词汇,记者通过采访检察官、精神科医师、法律专家,并查阅有关精神状态鉴定的权威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解开其中的疑问:

  1.品行障碍是一种疾病吗?

  答:品行障碍是一种精神类疾病,但不等同于精神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品行障碍列为专门条目,并指出,其特征是“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当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如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等。明确存在上述任何一项表现,均可作出诊断,但单纯的反社会性或犯罪行为本身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2.品行障碍如何判断?

  答:品行障碍的鉴定有严格标准,并应由专业机构鉴定。其症状标准为:

  ● 至少有下列3项:①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②经常暴怒,好发脾气;③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④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⑤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⑥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⑦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 至少有下列2项:①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②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③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④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⑤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⑥常常虐待动物;⑦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⑧反复欺负他人。

  ● 至少有下列1项:①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②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③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④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⑤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⑥故意纵火。

  3.品行障碍者能否逃避刑事处罚?

  答:《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仅少数品行障碍者放火罪被鉴定为限制责任能力,对其处理倾向于严格的法条主义。即,品行障碍者不是“精神病人”,无法适用上述条款得到法定的从轻或减轻处罚。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可能会根据当事人实际情况,在量刑时酌情从轻。

  4.由谁鉴定,是否权威?

  答: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均可向司法机关提出鉴定申请,司法机关也可以依职权委托专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如对鉴定结果存疑,可申请由上级机构(在上海为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重新鉴定。

  5.品行障碍能否医治?

  答: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改善,如不加以引导,患者情况很可能恶化为人格障碍,成为犯罪高危人群。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长三角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社会与法
   第A25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6版:海上拍案/社会与法
   第A27版:社会与法/东方大律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世经经纬
   第B04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指南
   第B08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升值空间
   第B12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聪明消费
   第B14版:创业钱途/金融天地/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16版:网上网下/陆家嘴金融城
   第B17版:家庭周刊
   第B18版:女性世界/家庭周刊
   第B19版:家庭周刊/花鸟虫鱼
   第B20版:上海人家/家庭周刊
   第B21版:现代家居
   第B22版:实用谋划/现代家居
   第B23版:现代家居/我的经验
   第B24版:家装之窗
   第B25版:好吃周刊
   第B2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27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8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29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30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地产资讯
   第C01版:新尚周刊
   第C02版:名表
   第C03版:名表
   第C04版:名表
   第C05版:珠宝
   第C06版:人物
   第C07版:妆容
   第C08版:摩登
本期导读
乖孩子突生变化因“品行障碍”
新民晚报社会与法A24乖孩子突生变化因“品行障碍” 2013-05-10 2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