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比较》辑刊、《洪范评论》杂志主编;本报《陆家嘴金融城》周刊总顾问。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个人的生命是同中国改革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改革最前沿,他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坚持自己一贯的市场化、法治化的思路,国人对他“吴市场”“吴法治”的称呼耳熟能详。
采访印象
“我不是相信能够一直高歌猛进的乐观派”
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论观点一气呵成;不回避问题,稍作思考便侃侃而谈……2个半小时面对面交流,吴敬琏勾勒出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当记者提出实现他提出的改革目标的几率有多大时,他不禁摇摇头。“从长期看,我是乐观的。我们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改绝对没有出路。但从短期来说,我认为不确定性很大。”他坦承,改革是相当复杂的博弈过程,触及各种深层次利益。所谓的特殊既得利益群体,能够用权力取得财富的人们必然极反对进一步的改革。
他说:“我不是相信改革能够一直高歌猛进的乐观派,但也不认为改革没有希望。既然出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机会,只要能够、就必须紧紧抓住,往前推一步,就很值得。”
一个瘦弱的老人,一个推动市场经济的大力士;一个保持童真和率直的学者,一个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经济学家。
他是吴敬琏,今年83岁。在当代中国改革史上,他之重要性在于,几乎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近日,吴敬琏辗转长三角城市,深入调研,与企业家、大学生等零距离交流。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上,他对深化改革提出了系统思考。
系统性的改革须完成三项工作
需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推进全面改革
要全面深化改革,就需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来推进改革,其中更重要的问题是实践,而实践中间有一个环节,就是要有改革的整体方案和路线图。
对于改革是否需要总体路线图,学界对此的观点并不一致。根据30多年的经验与观察,吴敬琏认为,改革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
“十八大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推进全面、整体的改革,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重要领域的改革’。”吴敬琏亲历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次重大改革。他说,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摸索阶段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系统化改革有两次大的推进:一次是在1984年至1988年,一次是从1991年到本世纪初。
他认为,根据这两次改革的经验教训,系统性的改革必须完成三项工作:首先是确定改革的目标;其次是制定重点改革方案和改革的总体规划;然后是克服阻力和障碍,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比如,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经过一年多的研讨和准备,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的行动纲领,决定改变过去的“整体渐进、阶段突破”改革战略,提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方针。50条《决定》选择财税体制、银行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国有企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五个重点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使市场经济制度的框架得以形成。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规定,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目前不少政府的和民间机构正在进行改革方案的研讨工作,提出积极的改革建议。
改革不可能“草鞋打样,边打边像”
要有一个大方向,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调整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而精巧的巨大系统。它的建设不可能边设计边施工,也不是一双粗陋的、结构不需设计的草鞋,“边打边像”。否则的话,各个子系统之间不可能互联互通和协调互动。
对于改革要不要搞顶层设计、总体方案,是有不同意见的。有些论著认为,改革只要放手让大家去创造就好了,不需要政府官员和学者专家去做什么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有的人引用哈耶克(英国知名经济学家),指出制度不可设计,哈耶克所说社会制度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像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在人类上千年的实践中逐渐演化出来的。比如说,其中作为大企业最适宜的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也是在16世纪左右的西欧萌芽,到19世纪中期才确立。“问题在于,中国是一个后起的国家,难道我们不能充分汲取别国人民的文明成果,迎头赶上,而非要再经过几百年亲历亲为的摸索去‘重新发明车轮子’吗?”
还有一种疑虑是强调顶层设计,会不会抑制大众和基层创新的积极性。“我觉得这种意见是值得注意的。在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时必须有一个超脱于局部利益的高层权威机构,在下层创新的支持下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规划和监督规划的执行。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要倾听民众的改革诉求和基层政府的政治创新。”
吴敬琏认为,这几年来,中国国内有好多创新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上海发起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广东简化工商企业注册手续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基层创新。“这种创新为什么有价值?就是这些创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规则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个大的框架下进行的创新。做顶层设计时需要吸收这些经验和教训,但不是说弄得非常细非常烦琐,它只是一个大方向,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调整。”
吴敬琏说,市场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各个地方和部门往往会从自己的工作方便和利益着眼,使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局部利益,如果先由基层各自为阵进行设计,然后拼接起来成为一个体系,这样的体系恐怕是无法协调运转的。
“最小一揽子”方案突破关键领域
这套设想包括一个核心目标和四项配套改革
从历史的经验看,相互关联的改革一定要同时推出,单项突进是不可能收到效果的,但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可以说是百改待兴,又不能四面出击,分散精力,所以必须权衡轻重缓急,挑选出最至关重要、彼此间关系密切的一组改革项目,形成“最小一揽子改革方案”。
在会上,吴敬琏介绍了自己的总体设想。这套设想包括一个核心目标和四项配套改革——
一个核心目标核心目标是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放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确保不同所有制主体的财产权利得到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消除行政垄断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厉行法治,保证司法公正和独立审判,市场监管要从实质性审批转变为合规性监管。
四项配套改革围绕核心目标,还应该进行4方面的配套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回归公共财政,解决地方预收入支出不匹配问题,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和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制定和执行的监管;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实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扩大债券市场,加快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医疗改革、划拨国有资本、解决“老职工社保基金”的空账户问题、提高社会保障层次;国有经济改革,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管理国有企业转变为管理国有资本,继续进行国有资本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公司制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他认为,设计总体方案不容易,但实施更难。“为了保证系统性改革取得成功,除做好总体设计外,我觉得还需要做好其他两项准备工作。第一,启动一些大众关心、成效易于被观察的改革项目,以便提供政府政策的可信度,聚集改革的人气;第二,还需要注意创造和维护总需求和总供给较为协调的宽松宏观经济环境,使系统后改革能够顺利出台。”
吴敬琏称,现在比较担心的是城镇化建设中会出现信用扩张和货币超发。他说,“虽然城投债、信托等办法筹集资金,短期可能看不出太大问题,真正到货币扩张还要一些时候,但已出现了苗头。当前某些地方造城风刮得很厉害,为造城而大量融资投入,可能使得宏观经济环境变坏。一旦经济环境变坏,在那种情况下再推出系统性的改革,风险就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