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4月是下跌的,收盘为2177.91点,跌了51点。但是在笔者撰写本文时上证综指已经是2233.38点了,也就是说投资者仅用6个交易日的时间,就收复了4月股市的失地。
如果来看看创业板指数,人们可能会惊奇地张大嘴,只叹一个字“牛”:4月的创业板指数开盘为866.65点,4月收盘指数为889.38点,上涨22.73点。与上证综指4月表现完全相反:一个涨一个跌。令人惊奇的投资者在6个交易日就让创业板指数涨到994.27点,上涨107.19点,只用6个交易日!
几个数据的简单比较,我们就能看出市场资金的喜好了:同样与4月开盘指数相比几乎就是大盘股指数的上证综指几乎没有动静,仅上涨0.0017%。而同样时间段的创业板指数就上涨了11.79%!市场的热点还是集中在题材股上,新能源电池、3D打印、PM2.5、互联网、北斗导航等题材板块表现活跃,近期明星股如三五互联、金瑞科技、乐视网、恒信移动等等继续高举高打,的确营造出赚钱效应,回顾创业板指数在2012年12月初创出的585.44低点后,一直不管不顾地上扬,早就形成牛市趋势,与沪深大盘畏畏缩缩、扭扭捏捏一步一回头的走势形成鲜明对照。
贵州茅台上涨值得记上一笔:一个月内从160元的最低点回升了近23%。而这一切都是在宏观经济数据并不乐观,也没有太多外在消息的影响下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市场上有一种说法,即创业板的上升就是便于恢复IPO。这种说法既有理也无理,说它有理,当然今后的IPO主要是中小企业和创业类企业,一个活跃的二级市场肯定有利于新股的发行,也有利于降低创业板风险越来越大的炒作。但是,这种说法的无理之处就是明明知道后面即将打开股票供应的龙头,你好在不断地买入股票?不怕IPO融资需要的资金从已经涨高的股票中退出?不合逻辑。
目前,比较符合逻辑的一点,投身股市人们的风险偏好在上升!
笔者有一个比较粗犷的思路来解释目前股市上证综指不涨而创业板大涨的不平衡。
过去那么多年,我国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优势,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商品输出国和资本流入国,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连年增长,我国货币主管部门只得收购流入的外汇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使得我国的基础货币被动地受到贸易顺差、海外直接投资等形式流入资本的影响。到2013年3月我国M2余额已经突破100万亿大关。此时,实体经济产能过剩,那些超额货币并没有造成制造业产品价格上升,而是流向了各类资产。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PE、银行理财产品及其他需要资金的各式各样的“池子”。
现在,房地产的“池子”几乎被“冻结”了,“影子银行”的“池子”也几乎被“冻结”了,那些溢出各式各样“池子”的资金肯定在寻找出路。这会不会是最近股市人们不太回避风险的背后逻辑呢?笔者只是提醒一下。 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