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为什么规定开设国际课程班要设置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
答:高中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任何放弃本土课程,照搬国际课程的做法对学生终身发展不利,这也是无视教育主权的行为,会带来文化认同、课程结构的一系列风险。
引进的国外课程基本要求应与本市普通高中生教育教学要求相当,课程内容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课程科目和相应课时设置合理,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必须进行相应处理后方可使用。设置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本土课程是我们普通高中开展国际课程试点的底线。
2 问:为什么规定报读普通高中国际课程必须参加中考还要达到提前批次最低投档线?
答:公办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的定位主要是借鉴国际课程深化课程改革,民办高中可以更多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升学需求。目前本市一些公办高中开办国际课程班,招收计划外学生,且实行高收费,规模也越来越大,已产生了一些隐患。越来越多舆论认为,公办高中系使用公共财政资金开办,其办学必须体现公益属性。
不额外收费,公办高中就不可能从开办国际课程班里赢利,相反要追加投入,从而促使举办国际课程班的学校,真正推进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公办高中国际课程班招生,面向全市,按照相同的标准录取,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同时避免出现一校两个分数线、两种收费方式带来的后续矛盾。
3 问:已经举办国际课程班的学校如果评审未通过或不愿再举办,后续有什么要求?
答:目前已经区县教育部门同意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需要按照指导性文件要求重新申报。如立项评审不通过,则停止招生,待在读学生全部毕业后中止相关项目。如立项评审通过,学生管理和收费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进行过渡。
当然,普通公办高中还可以采取申请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展国际课程,其方式需要独立法人、独立校舍,实质上是一种民办的运作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有明晰的法律法规,在本次文件里没有赘述。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特约通讯员 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