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功焕教授告诉记者,迫于舆论压力,近年来烟草业在传统媒介上有所收敛,但微博、微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烟草营销提供了隐蔽的温床,现有法律、法规无法对其有效约束。
植入式营销“隐而不发”
吴宜群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微电影《一支烟的穿越》。电影通过“穿越”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一名男子对爱情与生活的感悟,但23分钟的电影中反复出现某品牌香烟镜头,植入广告色彩很重。
吴宜群让身边年轻朋友观摩这部电影,但凡不是她的学生,几乎人人觉得片子不错,也未对烟草镜头太过不快。经求证,这部微电影实为某卷烟厂的赞助片。
相比微电影,微博传播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备受烟草商推崇。吴宜群和王克安调查发现,不少烟草商在旗下账号中很会打“温情牌”:展示捐资助学等公益信息,让不明就里的人认同企业形象;有时,紧扣时事热点与社会焦点密集发布微博,适时出现产品名称;更隐晦的,则以有奖活动等吸引网友进入烟草论坛……
微信“真人秀”玩得过火
时下,微信正成为烟草营销新手段,一旦用手机扫描此类二维码,用户会自动添加烟草业微信账号为好友,定时收到活动与产品促销信息,防不胜防。
吴教授告诉记者,在广州一中心商圈写字楼附近,某品牌烟商鼓励路人通过“摇一摇”方式找到品牌烟商账户。一旦添加为微信联系人,就可现场获赠一支所谓“缓解压力”的烟。如愿意和现场促销小姐拍照留念,则能获一整包烟。如进一步将照片转发至微信“朋友圈”,促销小姐就亲手帮忙点烟;活动办在热闹商圈内,又值中午各公司午休,口耳相传,营销异常火爆,尝试者多为年轻人。
品牌烟商还想出“精众营销”方式,为微信用户送烟上门。
如何监管“灰色地带”?
“目前,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识,还不深刻。”吴教授对记者说,大气污染严重,老百姓急了;流行传染病来了,人人自危;但烟草对人体健康长期潜伏的慢性威胁,很多人不以为然,这给了烟草营销可乘之机。依据现有广告法,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发布烟草广告等,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一律禁止。但王克安分析,“现行广告法颁布时间在1994年,迄今近20年,热门的新媒体不在法律限制范围内,千奇百怪的新媒体营销自然活跃于‘灰色地带’。”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14个发展中国家排名,中国仅列第13位。王克安设想,根据公约规定,禁止所有烟草广告、促销与赞助活动,也许是减少烟草需求最有效的措施。但,他的愿望多久能实现呢?
文汇报(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