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设计 存在“交钥匙”工程
美术馆近年在国内遍地开花,基础设施建设尤为蓬勃。但范迪安认为,许多新建美术馆在功能设计上缺乏专业支持,“有时候就是一个‘交钥匙’工程,并不符合美术馆功能的要求。”在他看来,美术馆设计应该兼顾展览空间和藏品库房,“展览之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应该考虑进去,包括信息中心、数字美术馆、儿童美术工作坊、咖啡厅、艺术品商店等等。”
【解决方案】据他透露,位于鸟巢附近的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前就需提交一本完备的展陈大纲,“尤其是我们希望在新馆设立一个馆藏作品的固定陈列,《流民图》这样的巨幅作品和延安新兴木刻时期的小版画空间需求不同,油画和中国画所需要的光线强弱也不同。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做到与展陈方案要求的对接。”
缺乏藏品 展览成“出租场地”
对于国内的美术馆来说,更为尴尬的莫过于藏品的匮乏。“大量的美术馆在过去几年里建起来,但却因为缺乏藏品积累,更像是出租场地的展览馆。”范迪安认为,即使是建馆之初就有相当数量作品入藏的中国美术馆,此前也更多地关注在展览功能上。
【解决方案】如何解决藏品匮乏的现状?范迪安认为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国家应该出台有关捐赠艺术品的税收减免政策,这样就能鼓励更多艺术家、艺术收藏家和机构向公立美术馆捐赠作品,提供一个社会资源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性政策保障。”
学术研究 需关注新形态艺术
范迪安上任之初,就曾强调学术研究对一家美术馆的重要性。“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一方面,针对中国美术史上比较重要,但一直被忽略的现象比如‘留学到苏联’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展览会邀请美术界专家与馆内专业人员一起讨论,力图在展览中体现学术主旨。”
范迪安认为,与世界一流美术馆相比,中国美术馆的学术研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尤其体现在与当代美术活跃现状的距离,“这种活跃是多样化的,但我们以前对中国画的研究比较多,对一些新形态艺术的关注不够。”
【解决方案】范迪安特别指出,“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如此丰富,当代美术如此活跃,怎么才能以更新视角研究历史?如何更近距离地贴近当代?都是我们目前的学术研究需要拓展的。”
驻京见习记者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