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业登山深度介入后,登顶珠峰一直为人诟病。
与被登山者奉为圭臬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Into Thin Air)一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一样,记者最初抱着报道商业登山的设想前往珠峰大本营。但最终和乔恩一样改变初衷。不同的是,改变他的是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登顶并遭遇了1996年珠峰上那场著名山难,而记者只是在珠峰大本营追寻了一场正在发生中的不可思议的救援。
有什么比一场高海拔地带的成功救援更能纪念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呢?
朔风凄厉,黑夜如漆,在2013年5月17日—18日的10个小时里,在距离这个星球的最高点仅有300多米的海拔上,一场生死营救正在展开。突发脑水肿的50岁浙江丽水山友夏剑峰最终被成功救回。
这是一个奇迹。
这可能是人类登山史上第一次在海拔8500米以上成功实施救援。
紧急呼叫
5月17日,下午3时许,珠峰大本营指挥帐内,步话机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叫,坐镇指挥的尼玛次仁心头一紧,本能地感觉到不妙。他是西藏登山学校校长、中国业余登山队队长。
发起呼叫的是A组向导大平措。
“队长,山友夏剑峰状态不好。”经验丰富的大平措沉稳的声音带着些许慌张。
尼玛与夏剑峰交流之后判断,他有可能突发高原脑水肿。这是由于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症,症状为剧烈头痛、呼吸困难、反应迟钝等,随即转为昏迷。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彼时,向导和夏剑峰正处于海拔8750米的“第三台阶”,这几乎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
这是中国春季业余登山队的一次登顶珠峰行动。今年是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报名的登山者比往年翻了近一番,共20名。组织者圣山公司将队员们分成A、B两组,A组队员中的7人在5月17日下午1时登顶后返回,夏剑峰是登顶者中的最后一人。B组队员驻扎在海拔8400米的营地,准备次日冲顶。
夏剑峰本来带有2名向导,35岁的大平措和26岁的普布次仁,尼玛当即从A组已登顶下撤到8400米的向导中调了28岁的阿旺多吉返回救援。在海拔8650米时,夏剑峰突然要求通过步话机和尼玛通话,在对话中夏剑峰的情绪“特别激动”,称自己无法平安回到大本营。
在3名向导的帮助下,夏剑峰从海拔8750米自行下到了8550米。
逐级上救
尼玛次仁紧绷的神经刚刚放松,步话机里突然又传来大平措的声音——夏剑峰的状况急转直下!
“他不肯吸氧,不愿戴手套。”
尼玛头皮一紧,情绪烦躁是脑水肿的典型表现。他低头看了看手表,已是傍晚5时许。曾经成功指挥过多次救援的尼玛瞬间做出3个决定:
必须救人,加大氧气,紧急增援。
闻讯赶到的高山队医次旺和玉珍指出,务必保暖,不能让患病山友体能再多消耗。
步话机通讯系统一直在“喀喀”作响,驻扎在各个海拔上的登山向导和接应队员在数分钟之间陆续接到指令。
8400米,突击营地,由B组向导扎西平措带队,与多吉格桑、加布、多吉次仁、巴旦共5名登山向导带着睡袋和氧气,从突击营地向上挺进;登顶后下撤的扎西次仁也先行上返;
7900米,二号营地,刚刚抵达还未休息满半个小时的登山接应德庆欧珠和索朗、圣山公司副总经理旺青立即出发;
7028米,北坳,组织登山的圣山公司总经理桑珠开始向上攀登;
6500米,前进营地,高压氧舱和专治高山病的葡萄糖迅速备好,准备上运……
100米5小时
18时许,第一批救援队员与之会合。
虽然成功指挥过2010年在海拔8100米对2名西班牙人和2012年在海拔8000米对1名意大利人的救援,但指挥8500米以上的救援,尼玛还是第一次。他曾2次登顶珠峰,深知海拔8550米的接应地全是巨大的岩石和峭壁,两个人并肩站立都够呛,加上当晚14级的高空风,站都站不稳,这种情况下,不能自救就等于丧命。
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是冒着自己被冻伤和滑坠遇难的风险在救人。
夏剑峰的氧气流量已开到最大流量,向导们用刚送到的高山睡袋将他裹起捆住,吊着一点点往下放。
2个人开路,2个人抬他的腿,1个人保护他的头,3个人在上方吊绳。路陡且窄,很多地方仅容1人通过,遍布碎石,随时有被落石砸伤的危险。有一段路是陡直的悬崖峭壁,如果不在绳上,便会直接坠下几千米的深渊。横风吹过,向导们随时要注意夏的头不被碰伤。
经过了登顶或一天的攀登,这些向导们已非常疲惫,很久没有吃过东西或喝过一口水,又饥又渴,氧气也都供给了患病山友,加大流量后,夏剑峰每1小时就要更换一瓶氧气。
21时30分许,天黑了,温度骤降至零下20°C,加上大风,尼玛估计温度可能降到了零下30°C。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星星点点的头灯在离天最近的地方闪烁。
从8550米下到8450米,是救援最为艰难的一段,100米垂直高度下撤足足用了5个小时。
突现转机
23时,向导们准备将夏剑峰从8450米转移到8400米的营地。
此时,夏剑峰的状况几度令人绝望。尽管向导们按照队医的指导,不停地和他说话,劝慰他,但他的精神和意志都在迅速滑向崩溃的边缘。大平措报告,他不停地频繁点头,大小便失禁,并出现昏迷症状。
听到这些,尼玛也不禁绝望了。
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里,夏剑峰的妻子打来电话,失声痛哭。但尼玛只能无比遗憾地告诉她:“可能没有希望了,很对不起,很抱歉。”电话那头,除了哭声,再也没有别的声音。
可此时,队员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来不及去想能救到哪一步,此刻只有尽最大的努力。
就在尼玛挂断夏剑峰妻子电话之后,突然出现转机。步话机里报告,夏剑峰意识转向清醒,他在询问:“8400米是不是快到了?”犹如溺水之人忽然看到了希望,尼玛立刻回拨刚才的电话,将这一喜讯第一时间通知到夏的家人。
安全“回家”
救援力量再度加强。8400米也在为他们的到来积极准备。营地原本只为B组准备了帐篷,尼玛指示先将附近营地国外登山队留置的两顶帐篷拔起,在8400米重新搭建,做好内部保暖,随时等待夏剑峰的到来。
5月18日凌晨1时,终于“回家”的时候,参与救援的10余名向导将夏剑峰交到其他人的手中,立即瘫倒在冰雪覆盖的地上,说什么也不愿意起来,极度疲劳让他们早已顾不上身下透骨的冰冷。
这一夜,向导们与B组队员和向导挤在一起,原本一间只住3人的帐篷挤进了七八个人,没有睡袋,甚至有向导两两“抱团取暖”。
B组队员做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为了营救夏剑峰,B组向导大部分被拨去救援,次日登顶计划只能放弃。对此,B组队员毫无怨言,他们觉得,救人一命,比登顶珠峰还值。
5月18日清晨6时30分许,只睡了三四个小时的向导们又带着夏剑峰下撤,一路虽然同样艰辛,但夏的状态转好,竟然已可自行下撤。这一夜拿命去搏,终于有了美好结局。5月19日晚夏剑峰到达大本营后被直接送往日喀则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