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就在那里,巍然傲立
■国外徒步者在珠峰山脚下
  最近一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展示了“游客”花5万美元排队攀登珠峰的景象——人们摩肩接踵地在圣山之巅交错而过。图片讽刺了商业化攀登后的珠峰变迁。

  自商业化攀登出现,对它的批评就没有停止过。

  1992年5月,首倡商业登山的向导新西兰人霍尔和鲍尔带领6名顾客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峰顶。一年以后,他们在一个下午率领一支7人探险队登顶,那天共有40人先后登临了峰顶。那次探险归来,两人受到了来自首个登顶珠峰的登山者埃德蒙·希拉里先生的批评。他谴责霍尔在使珠穆朗玛峰商业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收取费用以护送那些新手登上峰顶,是对这座山峰的大不敬。”

  然而,自此以后,商业登山以不可遏制的态势发展起来。

  1999年,32岁的尼玛次仁创办西藏登山学校,2002年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2003年,以酷爱登山的房地产商王石登顶珠峰和央视大规模直播为标志,中国拉开商业登山序幕。

  开始有这样的传言出现“拿30万元,管你是谁,都能扛上珠峰去。”

  是这样吗?

  诚然,商业登山会带来新的危险。乔恩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曾经提到,商业公司资深向导为了实现登顶的承诺铤而走险,直接导致了1996年的珠峰大山难。不过,自1921年人类首次造访珠峰到1996年,它夺去了130人的生命,到达顶峰的每4个登山者中差不多有1人死亡。仅从数据上看,1996年的山难和此后商业登山死亡的比例远低于这个数字。

  至于登临的难度,记者对《美国国家地理》译文使用的“游客”一词不以为然。只要对珠峰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绝不是一个休闲旅游的去处。申请到达7000米以上必须经过国家体育总局审批,取得登山证,申请登顶的人必须有登顶海拔6000、7000、8000米高山的经验。虽然因为有成熟的商业登山协助,它已不是最难攀登的高峰,但依然是对一个人意志、体力和经验的极大挑战。

  每一个非登山者可能都无权作这样或那样的评判,只有到了那里,你才知道一切是怎样。其实,当我们难以判断时,看一看珠峰便可自知,无论山上的人如何攀登,山下的人怎样喧嚣,她都傲然屹立在那里,岿然不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人才专版/招生招聘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培训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一次巅峰救援的细节
她就在那里,巍然傲立
新民晚报新视界A15她就在那里,巍然傲立 2013-05-26 2 2013年05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