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事的行业里,不少民营企业都是从小作坊起家,因为作坊的特性,所以家族型企业居多。有的企业“家族”到什么地步呢?我去过的一家,说起来,忒有趣。
迈进工厂大门,迎接我的门卫“二老”是老板的老父老母;陪同我参观的是老板的大姨子;走进车间,负责人是老板的小舅子;去销售科,科长与老板是兄弟;设计部的主管是老板的女儿;财务大人当然是老板娘,出纳是她的外甥女……他们与我说话的神态也像在唠家常,先是介绍自己在公司的职务,再补充说明自己在家族中的关系或称谓。就这么上上下下走了一圈,感觉像到人家家里去做客一般。
那天,他们公司临时要召开一个会议,老板客气,对我说,周老师,你一直在行业搞企业宣传,我们也不把你当外人,就一起参加吧,也好给我们提些建议。恭敬不如从命,我也列席了。坐在他们中间,环顾左右,七大姑八大姨的,心中兀自好笑,怎么看也像在参加一个家庭会议。老板刚清了清嗓子,下面就调侃道,别作声了正经点,阿拉家长要发言啦。
这样的老板有点惧内,有点粘答答,生意做不大,但极有亲情感,其实他自己也知道其中的弊端。有一回向我袒露心迹道,家里人都团在一起,做事也不能太讲规矩,只好凭良心,我知道这样不利于企业发展,但我这人就是心软,太讲情面,看看人家刘老板,做得多好啊,人家就狠得下心来。
做得好就一定要心狠吗?其实在我眼里的刘老板并非“狠”,而是亲情有度。譬如,刘老板有个姐姐在供应科负责材料采购,但近期他发现材质跟不上流行,设计部也反映产品设计中标明的新材质,供应科不能提供。几次盘问后,他意识到姐姐年岁已大,不大出去看市场了,显然这个岗位不适合她了,尽管“大姐大”一百个不乐意,他还是吩咐人事部招聘合适的人员,然后将姐姐调往仓库工作。
再譬如品牌市场做大了,他的弟弟就跟着他后面“托拉斯”开了道具公司,做专卖店的形象设计和制作,凡是哥哥公司的活都是弟弟接,正所谓“肥水不外流”。然而,某日来了一位新上任的企划经理,觉得公司的品牌形象老套难以突破,于是婉转地向老板提出能否换一家设计公司试试。老板挺爽快说,只要思路新,价格适中,可以一试呀。有了老板的表态,经理也放开了手脚,不出几天就拿出了一套让人眼睛一亮的新形象设计图案。无端地被哥哥手下的人给淘汰了,弟弟自然不服来找哥哥“理论”,但刘老板却说,你也是开公司的,要有市场竞争意识,我要发展,你也得跟上,否则“肥水”也要外流的。一番话,呛得弟弟憋屈也得服。
一天,我去刘老板的办公室谈事,恰巧遇到他在处理“家务事”。先是企划经理进来,建议将道具制作也一并外包,理由是,设计与制作一竿子到底,能原汁原味体现设计思想。刘老板想了想说,设计项目已经外包了,道具制作还是再给我弟弟一个机会吧,让他们先做一套看看效果再说。须臾,人事经理又来“投诉”,说他姐姐在仓库闹情绪,不肯发货。刘老板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说,那你们大家就做做她工作嘛,我姐姐已经下仓库了,再下去不就是要被开除了吗?
此时看他,就是一个为阿弟争“饭碗”的阿哥和一个为阿姐保“饭碗”的阿弟,向来处事果断的刘老板在亲情的节骨眼上也是“粘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