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人画展的现实意义
朱国荣
  ◆朱国荣

  著名画家张桂铭先生对后辈向来是热心提携,又善于发现,从1999年策划“1999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到在徐汇艺术馆担当学术主持,推荐举办“上海优秀青年中国画家作品展”,及至这次在“历久弥新——新民晚报艺术沙龙(春季)七人展”挂帅艺术主持,以他的睿智、老练又犀利的眼光挑选出上海七位中青年国画家组成一个新的阵营。对于这七位画家,我几乎都熟悉,看了他们的作品后,我突发奇想,如果把他们的作品放到当今美术创作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中来谈,也许会很有意思。 

  从整体看,这7位画家的作品都裹挟着一种清新的现代气息。虽然各人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追求迥然不同,但作品中的现代感十分鲜明。一段时期以来,不少画家把艺术创作的现代感归结于艺术表现形式,以为运用了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表现手法,或者刻意做些肌理效果,甚至拼拼贴贴,作品就有了现代感,其实那只是做些表面效果。艺术作品中的现代感实际上是来自艺术创作观念的更新,表现手法是第二位的。无论是现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却都是来自于现代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只不过现代艺术强调的是主观的创造意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反映生活;而当代艺术更强调用艺术来干预生活。所以现当代艺术的创作均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作品即使很“现代”,至多也是表面的。 

  艺术家都知道,绘画创作应该画自己喜欢的画,这“喜欢”包含了画家对表现题材的感受与认知,包含了画家的审美经验与趣味,包含了画家的成长历程与职业。作品完成后折射出来的也往往是画家自己。所以有“画如其人”之说。山水画之于朱敏、庞飞、邵仄炯,风景之于丁蓓莉,花鸟画之于陈睿韬,人物画之于施晓颉,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追源和理解。何曦的作品显然是属于当代的。他在作品中搬来中国古代绘画里的山石、树木,一一装进玻璃罐中作为标本保存起来,荒诞的画面把有些人不恰当地对待传统艺术的做法很恰当地幽默了一把。有人说:“当代艺术关注的是人们对超越物质的生活、自由平等有尊严的生活的向往,这些向往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否定,是对龌龊和令人窒息的现实的逃离。”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轻松地却又尖锐地提出问题。其实,艺术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艺术注重的不在于结果,而是追问的过程。所以诗人里尔克在《关于艺术》中说:“把艺术当作自己的生命观的便是艺术家。” 

  这七位画家很明白,传统是一份不能扔掉又不能死守的财富。在他们的作品中,传统与现当代完全融化在个性化的笔墨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可意会,而无法分清,不能分割。这也许是“历久弥新”这个画展的现实意义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际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拍卖专题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海派绘画 历久弥新
七人画展的现实意义
更大的难题
海派的可能性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七人画展的现实意义 2013-06-29 2 2013年06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