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谚云:“有100个导演,就有100个莎士比亚。”换言之,策展人不同,展览的面貌自然也就各异。因此,这次“新民晚报艺术沙龙(春季)展”最大的看点,似乎不仅仅是七位参展艺术家,更多的当属艺术主持张桂铭先生。作为新海派领军人物,年过七旬的张桂铭先生不是以一个画家的面目示人,而是花开别枝,客串了一回策展人。以我对张先生多年的了解,这绝不是他一时兴起,想过把策展人瘾,而是包含着一位德高望重的画坛前辈对后辈的一缕温情,一点期许,一份鼓励。往高里说,就是张桂铭先生想以他在画坛的影响力,助推中青年艺术家迈向更为宽广的海派展示平台。
选择什么画家参展,展示哪些作品,张桂铭先生自然有他的艺术慧眼和考量。但是,当我仔细研究了参展艺术家的名单和参展作品,还是不得不佩服张桂铭独到的学术战略眼光:以上海的改革开放为大背景,挑选出不同年龄段、不同风格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用各自独特的视觉形象表达出他们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及其城市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感受。也许会挂一漏万,但很显然,我们确乎透过参展的这七位艺术家的作品,领略到了上海新一代海派艺术家整体的风采。
七位参展艺术家,基本上属于60、70后。这批艺术家是伴随着上海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他们既是上海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得益者。因此,他们的艺术创作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产物。他们选择题材的指导思想,提炼主题的方式,采用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方法,包括对待艺术传统的态度,都与上海改革开放新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学术话语、主流艺术格局紧密关联。因此,他们的作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语境里,焕发出崭新的以往所未见的时代气息,延续、张扬着不拘一格的海派艺术精髓,让人们看到了海派在艺术表现上居然存在如此丰富的可能性。
海派不是凝固不变的。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日渐国际化与中国画的中国化之间应该呈现出怎样一种关系?作为都市文化的产物,当下的海派绘画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为国内外更多的人所接受?对这些新时期出现的新课题,新一代的海派画家可以说近年来做了多方面的探索。他们的艺术视野更为开阔,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也已担当了更多的责任。虽然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笔墨当随时代,但是,从本质来说,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与差的区别。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新一代的海派画家相对于老一辈来说,在艺术创造的高度上似乎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差距。但是,有差距也就意味着动力。新一代海派艺术家理应有更为远大的艺术抱负,再造海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