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铭先生这一辈画家面临的困难是后来者难以体会的。他们的艺术是伴随着中国的思想解放而得以绽放,同时也担当着这个时代特有的艰辛、风险和禁锢。
普遍观念认为,年轻一辈艺术家算是遇上了好日子。但我看也未必。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画家作品的市场主要依赖海外。而海外买家来内地淘画,首选画院。凡有画师头衔的画家基本都遇上了“知音”。另一方面,国内公众经过长期的美育断粮,审美饥渴异常,几乎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只要能画朵牡丹花,画枝竹子,画个鸟儿,就能“称王称霸”,就有粉丝拥趸,就有“堂会”去拿红包。
但今天,中国的艺术爱好者不这么好对付了,因为不仅艺术家见多识广,艺术爱好者也见多识广了。你创个新,立个异,虽然不会遭到像前辈画家那样的压力,但也难以像过去那样容易吸引公众关注和热烈讨论。社会将你视若无睹,这是艺术家最为难堪的处境。
何曦、朱敏都曾有过进画院前后“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体会,但相信近年来也感受过瓶颈的困苦。而更年轻的艺术家们貌似衣食无忧,却更寂寞。
今后的路怎么走,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人类之所以要艺术,因为艺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果艺术家不能勇于揭示被压抑、被漠视的人性,如果艺术家不能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如果艺术家不能呐喊出人们心底的渴望,那也不要怪别人“不懂爱”。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大众传媒要对艺术传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要关心艺术新趋势,关心年轻艺术家,帮助他们的作品去影响社会并接受社会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