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设计毕业展刚在全国各地落下帷幕。我有幸作为评审老师去参加了某设计学院的毕业展和毕业答辩。对于整个毕业展览,整体的印象是仓促而就,许多作品及展台是学生们连夜搭建的……本文不去讨论现场布置和灯光等展览必需的基本效果,仅记录几点个人观后感。
1.如何来传播?
大部分同学只是关注字体,图像,编排,少有人对传播的渠道和媒体策划展开研究和设计。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做设计的,渠道和媒体自然有人会去处理。但问题是不同的媒体和沟通渠道对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了解传播渠道的设计无疑是掩耳盗铃。
2.警惕固化模式!
我发现有很多作品都是传统文化的简单挪用。一个同学立足于自己的家乡特色和地域文化,从设计师的角度,挖掘文化内涵和设计元素,自然没错。但当许多同学都纷纷效仿这种思考模式,而且表现方式趋于雷同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似乎这种从传统中提取视觉元素的方法成为了毕业展的灵丹妙药,固化的思维模式无疑是教育的最大敌人。
3.系统化思考!
视觉呈现的系统化问题,许多同学容易犯的错是创造了太多视觉元素,而不知道如何梳理其中的关系,大多数同学容易迷失在细节的纠结中,忽视了对视觉系统的整体规划,今天的视觉形式语言已经很难做到彻底原创,但也许可以从系统化原创和不同的观察角度入手,赋予常见的形式以新的意义。
4.如何驾驭信息?
许多同学有不错的想法和观念,但往往为了设计而设计,被设计行为本身牵着鼻子走,容易忽视最终沟通的目的及设计的最初缘由。创造有特色的视觉语言固然十分有趣,但达到有目的的沟通和引发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更是设计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5.如何在新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定义视觉传达设计?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后网络”和跨界的时代,人们沟通的媒介和方法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依托其上的视觉传达设计(有时候称为平面设计或图形设计)也似乎变成了所有其他设计专业的基本训练。因此如何重新定义视觉传达设计应当是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6.语言陈述和设计一样重要!
在答辩的安排中,每个同学只有5分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虽然视觉的表达都已经最后尘埃落地,但仍需设计师用强有力的逻辑和打动人心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陈述。一则可以展示自己对该项目的热忱,二则可以描述设计的进展过程。在设计师的实际工作中,每一次提案和设计交流又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