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香港上市的李宁公司年报显示巨亏19.79亿元,店铺总数减少1821家。同样在2012年,李宁一掷千金,以10年约1亿美元的合同签下韦德。一边是业绩巨亏,一边是巨资代言费,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种高价请明星代言的行为,真的能给企业带来超值回报吗?
2012年,对于各大运动品牌来说,是“充满波折的一年”,关店、去库存成为主旋律。数据显示,除李宁外,去年匹克门店总数减少1300多家,安踏也有110家门店关闭。
相比频频关店的窘境,三大国内品牌的NBA球星“来华热潮”却丝毫未减,其中李宁公司去年10月更是斥巨资签下韦德这个超级球星。此外,据记者了解,已经被李宁夺去CBA这个主战场的安踏公司,未来也将签下一位巨星级NBA球员。
为何在效益不佳、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还要把巨额资金砸向NBA球星?这是因为NBA球星为这些公司带来了甜头。在2005年与NBA球星“联姻”之前,匹克销售额还不到李宁公司的十分之一,而在借NBA东风的前6年中,该公司的销售额年均高速增长超过80%,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据了解,匹克用于赞助部分的金额约占总营销费用的30%—40%,在业界只是中游水平,低支出,高回报,这也是为何国内品牌青睐NBA球星的根本原因。
总体来说,三家国内品牌走的NBA球星路线不同,但效果都不错。李宁主推的是韦德这样的超级巨星;安踏走加内特、斯科拉这样的实用球星路线;而匹克则是“群狼”战术,虽然旗下球星不够大牌,但是分散出击的效果却很好——近几年,每年的NBA总冠军球队中,总会有匹克旗下球员,匹克也乐得以此作为宣传噱头。
“这些国内品牌目前可能经营状况一般,但是他们的NBA球星路线却是正确的。”在篮球评论员苏群看来,签NBA球星有助于保持甚至提高这些国内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这块蛋糕有大有小,关键是看某一品牌在其中所占的份额是大了还是小了。如果比例是变大了,就说明他们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
体育营销专家、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CEO张庆表示,各大品牌之所以愿意签NBA球星,是因为篮球是一项主流运动,“每个品牌要想跻身体育主流市场,都必须得向篮球、足球等主流运动靠拢,而NBA球星又是篮球运动中的‘塔尖’,他们的名气和关注度确实可以为品牌带来超值回报。”
在不少人看来,李宁每年千万美元砸向韦德,其实冒着很大风险。可张庆认为,至少从目前看,李宁是成功的,“能够签下韦德,李宁也是在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就可以稳定不少消费者的心。另外借着这笔重磅签约,李宁也借此表达了回归篮球的决心,从目前看,这一宣传目的达到了。”
不过张庆表示,国内品牌目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是产品“同质化”,而这并不是签下任何明星就能够解决的:“对于这些国内品牌来说,签NBA球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这方面国内品牌得向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大品牌学习,以签约明星为契机,大力提升各自的产品、服务和理念,而不只是拿NBA球星当噱头。”
本报记者 李元春
【相关链接】
明星品牌作用
■ 最早 2006年1月,达蒙·琼斯签约李宁,成为第一个代言中国品牌的NBA球员。
■ 最大牌 2006年8月,李宁签下“大鲨鱼”奥尼尔,这也是国内品牌签约的第一个NBA超级巨星。
■ 最贵 2012年10月,李宁签约韦德,首次将国内品牌签约NBA球星的价位提升至千万美元级。
■ 最多 匹克最初斥巨资签约巴蒂尔,后来该品牌又曾先后签下20多名NBA球员。
■ 最实用 安踏签约的NBA球星都是低调实用型,目前有斯科拉和加内特两人。
■ 最长 2006年9月,巴蒂尔与匹克签约,至今仍是其代言人,时间长达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