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阅读浅阅读
香港作家宋诒瑞说,大部分香港儿童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阅读,或是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来应付考试而逼着孩子多看书……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副总编辑陈苏也提出内地儿童阅读现象的突出问题:功利性阅读、浅阅读、图像阅读、阅读碎片化和从众化。读图时代长大的孩子,对于阅读缺乏兴趣和耐心。
别怕孩子看不懂
上海作家殷健灵说,儿童文学同样是表现人性、探索人生的。她举了佐野洋子的《活了100万次的猫》(见左图,图 TP)为例:一只虎斑猫活过100万次,跟国王、水手、小偷等各色人等生活过,一次次死了又活,它从不流泪,也从未感到快乐;后来它成了野猫,看中了一只白猫,它们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白猫老死后,它大哭不止,最后伤心而死——这次,它再也没能起死回生……
殷健灵在深圳的一个小学讲课时,曾问在座的一年级的孩子:为什么虎斑猫最后哭死了,没有再活过来。一个小女孩细声细气地站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因、为、它、爱、过、了。”老师和家长不约而同地为她的回答鼓掌。
经典阅读需要推荐
陈苏提出,现在缺乏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机构,专业、系统地为孩子们推荐优秀书籍,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从众化。
陈苏觉得,童年阅读里有几个名字是一定要有的:达尔、米切尔·恩德、林格伦、桑贝·葛西尼、凯斯·特纳、雅诺什等。“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儿童文学的书架上,都是在高高的位置上的。许多成人和孩子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看见,没有听过,需要‘一双手’为第一读者——家长们指出来,为第二读者——孩子们取下来,打开阅读。我们童书编辑有责任成为这样的‘一双手’,既为点亮阅读,也为培育一个成熟、有序的市场。”
【相关链接】
香港作家宋诒瑞介绍:根据去年12月“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发布的资料,参加调研的香港学生在中文阅读理解方面得分全球排名第一,但是在其他四项指标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信心和对阅读课堂的投入方面,排名都接近榜尾。研究团队最后总结:“大部分香港小四学生阅读并非为了乐趣。阅读成绩优异,与其他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