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0米就到了!马克圭尔,你行的,坚持住!”河岸上传来阵阵呼喊声。深蓝色的河水里,一个头戴自行车头盔的中年男子左臂从后面勾住一名女子的颈部,右臂奋力划动推开水波,缓缓地朝岸边游来。救护车的医疗人员在路人的帮助下将马克圭尔与那名女子拖了上来,为他们披上毯子,人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那是去年12月的一个黄昏,史蒂夫·马克圭尔正骑着自行车穿过爱荷华城公园路大桥,忽然有个亮点刺得他睁不开眼睛。他朝爱荷华河望去,一辆红色的大众帕萨特几乎沉没了,只能看见后窗还翘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刚才的亮点就是这个正在下沉的后窗。他随即瞥到了河岸上的围观人群。有人落水了!马克圭尔扔下自行车,脱掉运动鞋,来不及摘下头盔就一头扎进河里。
在那个严寒的夜晚,34岁的米歇尔·基欧带着两个孩子驾车回家,帕萨特前轮打滑,撞上了马路边的镶边石。她拼命踩刹车,还是刹不住,一下子冲入河里。基欧不会游泳,她扑腾挣扎着,当马克圭尔潜入水中游到她身边时,她的手臂和双腿已经麻木了,冻得发紫的嘴唇不停地颤抖。马克圭尔沉着地从后面搂住基欧,迅速带着她浮上水面。他拖着她穿越12英尺深的河水,在这漫长的几分钟里,冰冷刺骨的水流不断涌来,他们感到手脚越来越重,越来越重。马克圭尔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挺住!
上岸后,基欧很快见到了她6岁的儿子肖恩和14个月大的儿子塞思。看着母子三人紧紧相拥的场面,马克圭尔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他悄悄地扶起自行车,调头回家。
米歇尔·基欧已经是史蒂夫·马克圭尔从爱荷华河中救起的第三个人了。尽管马克圭尔自己不承认,但这位爱荷华大学艺术教育学教授的乐于助人却有口皆碑。他发起组织了一个民间团体,使用特殊的两人仰卧自行车来帮助一个健全人和一个残疾人配对完成长距离骑行。说起第一次下河救人,还要追溯到1993年的那场洪水。一个大学生因为想捡回掉入河里的帽子而落水。马克圭尔刚吃完午饭正在河边散步,当过游泳池救生员的他见状毫不迟疑地滑下砾石河堤,跃入滚滚洪流。那个年轻人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了第三个岔口,马克圭尔赶了过去,一把抓住他的领子,将他拖出水面。之后他们顺流而下,最终安全地到达了爱荷华林荫道大桥。一位警官接到报案后迅速赶来,他赞扬地拍了拍湿漉漉的马克圭尔:“干得好,教授!因为有你,一起意外死亡得以幸免!”
晚上,马克圭尔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白天那位警官的话不时在脑中出现。游泳是他的特长,对他而言并不困难的举动却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那一天,马克圭尔暗自决定,今后如果再看到落水的人一定还要伸出援手。
10年后一个凉爽的10月下午,一位年迈的渔夫翻了船,被困在船底下。惊慌失措的邻居跑来通知了住所离河岸不到200码的马克圭尔。这一次,他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马克圭尔游到船边,借助巧力将船翻了过来。老人的一只脚被绑在船上的尼龙绳缠住了,一时之间无法解开。眼看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马克圭尔竭尽全力将人和船都拖到了岸边。等待他的警官正是10年前在爱荷华林荫道大桥遇到的那一位。这一次,他担心地望着马克圭尔:“老兄,你不年轻啦,我不想再看到你下水冒险了。”气喘吁吁的教授微微一笑:“别担心!”
如今50岁的史蒂夫·马克圭尔又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他第三次从汹涌的爱荷华河中救起了落水者。整个社区沸腾了,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教授救生员,而马克圭尔却将功劳归于运动。他酷爱长距离自行车游,骑着自行车环游过冰岛,还曾两次从阿拉斯加中部的费尔班克斯骑到爱荷华城。马克圭尔觉得,正是在户外运动中获得的适应能力与宝贵经验给了他信心,使他能在别人冷眼旁观时跳入河中。他谦虚地说道:“每次我总是在河边上,正巧能帮上忙。如果下一次我还在河边,为什么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