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视听残疾人就医
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上海市残联副主席徐凤建已连续三届担任市政协委员,十多年里,他提交的帮助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的提案多达40余件。今年初,他的提案——“为视力和听力残疾人就医提供志愿者服务”就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徐凤建建议在全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手语学习活动,让一定比例的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具备中级以上的手语翻译能力和服务视力残疾人的基本技能;建立一支懂手语、了解残疾人生活特点和医院工作规律的志愿者队伍;建立工作制度,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社会组织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使这项工作常态化、人性化。
市卫计委在答复这份提案时明确表示,将在推行家庭医生制的过程中,增加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同时,市卫计委文明办、市残联将协调派遣老师,保证医疗机构的“便民服务中心”有医务人员掌握这些技能。
抓住机会帮特教“说话”
上海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曾出现高离职率的情况,甚至某些学科一度无人上课,期末考试只好暂停。九届、十届市政协委员,市特殊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顾爱玉找到老师们了解情况,发现大家普遍对每月150元的特殊教育津贴有异议,老师们直言“和特教老师的付出实在太不相称了!”
于是,顾爱玉和华师大特教系教授金瑜联名撰写提案,建议把特教津贴标准调整为“按教师工资的15%发放”。由于当年未得到落实,第二年市政协全会期间,顾爱玉再次提交提案。她还利用与市领导和职能部门领导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呼吁、建言。有关部门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2005年,上海执行新的“特殊教育教职员工补贴费”制度,补贴费标准为工资额的15%。至此,顾爱玉已整整奔忙了4年。
持续关注老大难问题
政协委员不辞辛苦提建议、促落实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黄山明等委员曾呼吁为残疾人减征个人所得税,两年之后,具体的减税政策出台;张怀琼、刘艳等委员提的“将已建成的住宅、公共场所、交通要道、人行道导盲道列入无障碍城市改建计划”等建议均被采纳。如今,政协委员们仍在为一些老大难问题持续呼吁。他们相信,随着社会各界提高重视度,这些民生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