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的助老故事。怎样“规范助老”,让每位老人过得舒心?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民政科科长林捷心里有本“助老经”。
食品安全
老年助餐“第一原则”
在林捷眼里,打浦桥老年助餐的变迁,浓缩了申城老年助餐方式演变的大趋势。
15年前,打浦桥街道就有老年助餐服务。那时候,街道办了3所养老院,每个养老院的床位不过20来张,除了服务院内的老人,就是为街道里的五六十位独居困难老人供餐。
后来,需要助餐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多,但不少老人虽然独居,但经济不困难,怎么办?2005年,打浦桥街道开出了第一个老年助餐点,2010年又开出了第二个。“助餐点降低了门槛,只要60岁以上人户不分离,都能来。最高峰的时候,两个助餐点同时供应500位老人用餐。”林捷说,那时候,价格是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价格到底怎么定?一个原则:老人能承担,助餐可持续。当初有句话叫“3元钱吃4元饭”——困难老人每餐出3元,街道补贴1元,就能吃得很满意了;非困难老人没有1元补贴,要出实价,但可以免费送餐上门。这些规则,老人们都接受。
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关注。2012年底,新黄浦的老年助餐改由专业机构统一配送,以便保障食品安全。打浦街道的两个助餐点,有个缺陷,面积都达不到助餐外送要求,幸运的是,外送没出过食品安全事故。
“过去没出事,不能保证以后不出事。很多年里,花了很多心血好不容易建成的助餐点,关了,老人不习惯,我也心疼,但我们还是采用了更安全的统一配餐服务。”林捷说,老年助餐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如今就是老年助餐的“第一原则”。
精神慰藉
夏送清凉要“零存整取”
公交、地铁、商场,都成了老年人避暑的地方。“听了这些新闻,我相信老人一趟趟地坐公交,不止为了清凉,更因为寂寞。”林捷说,打浦桥街道有17个居委会,这几年,夏季3个月里,所有老年服务中心的空调费用一律由街道支付,减轻居委会的负担,好让老人们聚在一起清凉舒心过夏天。跟老人们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林捷发现,老人们性情各异,街道3个日托所里有90来位老人,大都性格开朗爱交际,见了林捷,一个个都眉开眼笑的。可有不少老人,特别是老先生们,只喜欢“宅”在家里,要命的是,他们中间不少都是独居老人。
照规定,整个街道750户独居老人,志愿者要天天见一面,特别是在老人容易出事的夏天。怎么办,才能让老人们乐意开门见面?
“我们的服务规范是,夏送清凉要‘零存整取’。”林捷说,清凉大礼包不要一次送完,志愿者今天送个清凉油,明天送条小毛巾,后天送瓶矿泉水,总之,上门不空手,哄得老人开开心心——这就是最好的精神慰藉。
“1元钱”官司
助老更要有法治意识
10多年里,因为助老,林捷打过一场官司。一位孤老去世了,平常见不到面的侄子外甥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为了分老人的十多万存款。
原来,老人生前的最后十五六年,卧病在床,医疗费用由街道支付。老人跟街道签署了“孤老遗赠协议”,表明身后所有财产都赠给街道。不料,那些坚持要分割老人遗产的亲属把街道告上法庭。街道拿出 “孤老遗赠协议”,发现那个十五六年前签署的协议在今天看来有明显瑕疵——老人病中笔迹颤抖潦草,跟平常笔迹比对,难以完全相符,签名旁也没指纹手印佐证。
“街道支付的医疗费用材料摞起来,一尺多高,就因为这不清晰的签名,那些不该得到遗产的人就要‘不劳而获’;老人处置自己财产的意愿,难以实现了。”林捷说,这个案子最后庭外调解,那十多万遗产,扣除医疗费,“我另外为街道主张1元钱的权利,1元钱,不多,但却时时提醒我,助老服务,只有好心、热情是不够的,要保障好老人权益,时刻不能少了法治意识。”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