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京城人物~~~
京城人物~~~
     
2013年08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城人物
孟京辉:戏剧就是Play
陶禹舟
《我爱xxx》剧照
《活着》剧照
《恋爱的犀牛》中刘畅饰演的马路
  ◆陶禹舟 

  说起孟京辉,离不开“先锋”二字。20年来,他对实验话剧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并总能给年轻观众以期待、惊喜、疑惑和回味。他执导的《恋爱的犀牛》14年间演了一千多场,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话剧《活着》也连创票房口碑双重佳绩。7月底,《活着》开启九城巡演,并于8月13日登陆上海,在艺海剧院连演七场。 

  和孟京辉的专访约在保利剧院后台,当时正逢《活着》在京二轮演出,下午排完新戏的孟京辉赶来“坐镇”,让演员和场务都有了“定心丸”,按照他的说法是,“我得和他们一起战斗”。采访中,他始终强调“玩戏剧”这个词:“戏剧就是Play,你得享受。我常跟演员说‘你们在舞台上要是不享受,活该!’你得把做戏剧当成玩儿,你自己玩起来了,观众也就玩起来了。”

  1 《活着》是一首个人诗

  2012年9月4日,《活着》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原著作者余华在台下看得“掉了眼泪”:“孟京辉忠于原著程度让我吃惊,他的方式更让我吃惊。” 

  与张艺谋电影版大量删改原著情节不同,话剧版把小说从头演到尾,完整呈现出主人公福贵苦涩的一生。但孟京辉认为改编《活着》的关键不在于此:“情节不重要。谁死了,完了谁跟谁结婚,这谁不会?《活着》其实不像一般人说得那样简单,它既不是关于历史和现实的,也不是关于时代变迁的。它是一个人的心灵史,或者说是跟命运不断对话的一首个人诗,把握好这种诗意的本质,就搞定了。” 

  男女主人公福贵与家珍,孟京辉请来了黄渤和袁泉扮演,前者在电影界已贵为“30亿帝”,后者是国家话剧院当家花旦,“黄渤以前没演过话剧,但聊了之后我就特别相信他,觉得我俩碰到一块儿,再加上袁泉,怎么也能弄点好玩的出来吧。” 

  执导《活着》,孟京辉秉持了他一贯的“天马行空”,让舞台呈现出抽象与虚幻的氛围:主演穿上衬衫、牛仔裤,在布满沟壑的地面上穿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人跳起迪斯科,表现赌场中的声色犬马;群演模仿迈克尔·杰克逊“僵尸舞”,诠释“大炼钢铁”的荒诞不羁;电动玩具在台上唱歌跳舞,取代一幕幕之间的淡入淡出……“还有那段动画,你说为什么配一法国歌,跟这戏有什么关系?我才不管,我觉得它很契合这一段情绪,宣泄完了后一定要跳出去。哎,我就这样了,这就是我的诗。”孟京辉说。 

  继去年首演引发热议后,《活着》今年九城巡演依旧火爆,数月前便已一票难求。明年初,该剧还将应邀赴德国最富盛名的柏林德意志剧院和汉堡塔利亚剧院演出,孟京辉认为这次走出去的意义不一样:“这个戏进入了主流剧院,它把你当戏剧艺术来看,而不是因为你有中国元素,或者只是文化交流的制衡。”

  2 痴迷“实验”的九十年代

  1964年出生的孟京辉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北京某中专当了两年教师后,他考进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读硕士,圆了大学时代的戏剧梦。在这里,孟京辉受到了经典的戏剧美学教育,也接触了前卫的实验戏剧理念。“我觉得舞台不应该只是人艺那些戏的样子。”回忆起当年为何痴迷实验话剧时他说。 

  1991年是孟京辉早期先锋戏剧生涯中最不寻常的一年:“每个晚上,只要你走进中戏,都会看到一场不同寻常的演出。为了避免陈词滥调和筋疲力尽,为了追求瞬间的快感和感觉上的残酷,演出者经常不断以袭击观众的心灵和侮辱观众的欣赏习惯为目的。” 

  孟京辉和他的同学们在这里演了《秃头歌女》、《风景》、《飞毛腿或无处藏身》等一系列剧目,他执导的毕业演出《等待戈多》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这出曾“夭折”在操场煤堆上的戏,两年后迎来了正式亮相,并以刺激的节奏方式、怪诞的超现实色彩和诗化的技巧阐明了实验的真正意义。 

  1992年夏,孟京辉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并复排了大学时代创作的《思凡》,这部从昆曲和《十日谈》中获得灵感的话剧,让他一举成名。此后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则奠定了“孟氏戏剧”的招牌。 

  在孟京辉的创作年表上,最浓墨重彩的还要数1999年首演的《恋爱的犀牛》,这部戏的编剧是廖一梅,当时她已是孟京辉的妻子。为了做这个戏,孟京辉硬是把房子抵押了,借了20万;两人还相约,如果戏砸了,廖一梅就去写电视剧还债。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成功,《恋爱的犀牛》首轮连演40场,赢利30万,被无数年轻观众奉为“小剧场爱情圣经”,并在之后的14年间换了六茬演员,演了逾千场。

  3 “我就是先锋钉子户”

  《恋爱的犀牛》开启了孟京辉的商业时代,之后,他迈开阔步拓展新的版图,《琥珀》、《艳遇》、《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柔软》等十余部作品相继问世,这些戏以昂扬的姿态和诙谐的风格,俘获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心。 

  商业上的成功,也带来了评论家对“孟氏戏剧”走向世俗、迎合大众等尖锐批评。对此,他坚决不接受:“我太没迎合了,观众不是上帝,越迎合越没用。从做戏剧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引导观众,培养观众。观众是朋友,是共同进步的邻居,我所希望的就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影响更多人。” 

  他所追求的“先锋”,同样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孟京辉敢玩,会玩,能玩出新意;也有人说他是“拉大旗作虎皮”,制造概念。听到后者,他的“愤青”劲儿立刻上来了:“‘先锋派’怎么着?总归比‘保守派’好多了。所以,对不起!我站住了,我就一‘先锋钉子户’,你让我搬我还就不搬,我一条道走到黑了。” 

  孟京辉认为许多人对先锋美学没有概念,“它并非简单的‘玄之又玄’,也不是单一的‘自我宣泄’。‘先锋’实际上是建立在经典戏剧美学基础之上的颠覆,并且需要一种革命的力量、自信的幽默和持续不断的能力。” 

  如果说20年前的孟京辉凭一股狠劲儿崭露头角,现在他对实验戏剧的探索则多了些智慧与触类旁通:“以前总想着把国外的戏剧美学跟我们自己生养的东西结合起来,让它有生命力和想象力。但我玩自创,根基在哪?所以我要找,从当代社会和文化遗产里找,从自我想象和各种灵感上找,这些东西都是我现在所要去实践的。”

  4 于戏剧尚在青春期

  闲暇时的孟京辉喜欢涂涂画画,他的画笔触凝练,有的信手拈来,有的搞怪非常。他还给廖一梅的书画过插图,“那是在做《我爱xxx》之前,廖一梅正好要出她的《悲观主义花朵》十周年纪念版,然后跟我说帮她画几幅画。我说太好了,我太愿意了。然后一边想着《我爱xxx》,一边想着《悲观主义花朵》,画了一晚上就画好了。”孟京辉说自己通过画画也能进入一种创作的情绪,“就一点一点瞎画,透过绘画的东西浸染在里边,也挺好玩的。” 

  他有时候也玩微博,不只说戏剧的事儿,也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兴之所至还会评论两句看不过眼的。但在他看来,微博只是一个表演场所,“我没把它当回事。有时候瞎说一句话,上千人来骂我,我说怎么当真了,何必呢,就玩呗。” 

  做了20多年话剧,孟京辉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我爱xxx》和《活着》,“两种极端不同的风格。”前者首排于1994年,并于今年6月复排公演,这部没有任何情节,以“我爱……”这样的台词贯穿始终的戏,在尘封19年后的今天依旧震撼了许多观众。 

  接下来他还会推出一系列“疯狂独角戏”,这个构想的起因是“我工作室这帮演员太有才了”,“比如黄湘丽、张弌铖、刘畅、刘晓晔,他们有能量一个人在舞台上承担起所有起承转合。这么好的演员,一直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演了一千场以上的戏,但因为戏剧传播的局限,没有人知道。所以我觉得,应该把他们推出来,打造自己的戏剧明星。” 

  至于创作状态,孟京辉自陈还在青春期,“我才刚刚开始,还有好多东西我没学过,没见过,没玩过,好多好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上海周2013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市民文化节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本期导读
孟京辉:戏剧就是Play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孟京辉:戏剧就是Play 2013-08-18 2 2013年08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