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大光明大戏院:那片始终不曾散去的金黄光
1933年6月14日,上海初夏,一个与众不同的空间在上海静安寺路216号(而今的南京西路)诞生了。那天,上海新闻是如此鼓吹着这个电影院和它放映的影片的:“远东唯一的富丽伟大的电影之宫,米高梅公司超特出品新时代的陆海空军战时巨片……”
那天的那时,又有哪些市民被这幢建筑掠夺去了视觉,而且,还有一种无言的、失语般的震撼?一切发生了改变,甚至是一次革命。沿街的建筑立面,呈现着横竖线条与体块交错,墙面则饰以浅黄色的拉毛粉刷。入口处为高大的铬合金钢框玻璃门,两侧墙面贴着黑色大理石。入口处上方还有一个乳白色玻璃雨篷,它的上面便是由大面积玻璃长窗构成的竖线条,一边竖立着一个半透明的长方形玻璃灯柱,以30米的高度探入在1933年的上海夜空下。
一切开始于1928年。潮州籍商人高永清与美国商人合资,购进上海派克路原卡尔登舞厅旧址的地产,又耗资20万元,兴建了大光明大戏院。大戏院开张之日,中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其剪彩,大戏院的称谓与梅大师有着密切关系,取的是“梅开光明”之意。但由于高永清不善经营影业,大光明大戏院好景不长,1931年11月便关门停业。
就在此时,有个强人出现在上海舞台上,他就是卡尔登的老板英籍华人芦根先生。芦根先生向来有做一个上海滩电影行业老大的欲望,但理论上,他的这种野心和愿望,是要受创建了上海第一个电影帝国的西班牙人雷玛斯阻击的。不过,1928年,老雷已经返回自己的故乡,在巴塞罗那某条向阳的大街上,靠着斑驳的老墙,一边喝着下午咖啡,一边晒着地中海的太阳,一边心猿意马地想着遥远的上海往事。当卢根先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在上海已经消失,他个人的愿望便有了完全实现的可能。历史记载芦根以联合电影公司之名,对关门歇业的大光明大戏院作了收买和租赁,又追加投资110万元,将旧戏院以及附近建筑全部推倒重建,聘请的建筑设计师便是邬达克。
历史对大光明还有什么话要说呢?只要你熟悉并了解20世纪的上海,你便会发现这样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电影,成了上海市民最为醉心的娱乐形式。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由于上海在20世纪20或30年代在整个亚洲的领先地位,一海之隔追求时尚的日本人,为了第一时间亲近“好莱坞”,每每乘坐海轮赶到上海看完电影再回日本。
现在,让我们进入大光明大戏院,严格地说,其实是进入大光明电影院,时间是2012年2月16日,下午3点,天色阴沉,大光明电影院斯俊副总经理却很灿烂地在大厅等候着我们,迈步上前的刹那,我感觉着自己穿行在1933年6月14日与此刻之间。甫一进入,眼前只觉一片辉煌的金黄。
斯总说道,门口上方这15块大玻璃已经不是邬达克时代的了,那时的玻璃上还呈现米粒状,天光进入便会产生奇妙的折射,那番迷人景象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啊。也许看到了我的茫然神情,斯总转移了话头,他说:“大光明的建造,邬达克既用了象征古典主义的直线,又用了象征现代主义的弧线,直线与弧线交接之处,在大光明随处可见。”真是这样。二楼墙与天花板的衔接地方,一条现代主义的弧线正优雅地延伸而去,它不仅牵引着人们的视线也牵引着人们的身体,不过,这个空间里还有许多细节让人咀嚼再三。譬如,大厅,黄黑格子相间的地坪上,有一个相当奇怪的符号,显然不是拼音字母,亦有一些象形意味,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这个有些古怪的符号里,有着邬达克姓名的左右结构、汉字的上下结构以及匈牙利国旗的双十字图案等等要素,理所当然地,它被称作了“邬达克密码”。进入放映厅,没有差别的或许是抬头仰望到的水波状天花板,那份怪异的蟹青色一如80年前般地迷惑着你,勾引你立刻便沉浸在了首映片《热血雄心》的意境中。这个大光明啊,这个让人说不完道不尽的邬达克空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