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片、庭审片、侦探片、案件片……这类影片所演绎的故事,折射出人类社会法的进程,或可称之为“法治电影”。8月16日是上海“依法治市宣传日”,不妨看看上海法治研究会向我们推荐的这些经典影片,看看大银幕如何彰显公平的价值,传扬法治的道理。
《入侵华尔街》(美国)
Assault on Wall Street
出品时间:2013年
导演:乌维·鲍尔
主演:多米尼克·珀塞尔
这部在2013年5月正式上映的美国影片,讲述了一个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悲剧故事。男主角原本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保安,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但是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他所投资的产品却成了金融家们的操纵工具,导致他非但没能从投资中获得收益,反而欠了一大笔钱,从而无力继续支付妻子的高额医疗费。绝望的妻子选择了自杀,而男主角最终走上了复仇之路,接连枪杀那些导致他陷入困境的华尔街人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出任男主角的珀塞尔,曾在热门美剧《越狱》中饰演“林肯”一角。所以对于他在《入侵华尔街》中的演出,有网友戏称:“还记得《越狱》里这位被冤枉坐牢大哥吗?他结婚了,但最近经济上遇到了个大麻烦。”
当初在《越狱》里面,“林肯”曾寻求律师帮助却未能成功,最终只能以越狱的方式保住性命。而在《入侵华尔街》的剧情里,男主角同样曾经试图依靠律师来改变命运,但他听到的回答,却是必须首先缴纳1万美元律师费。而在靠借钱才凑齐费用之后,男主角依然没能收获预期中的法律后果,反而导致自己成为强制执法的对象。正是在法律之路完全被封杀的情况下,男主角才选择了最原始的复仇方式。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影片从法律角度对于金融危机的一种反思。对于华尔街的金融家们来说,会聘请最优秀的律师作为顾问,为他们在投资合同中拟定一系列有利的条款,首先确保自己在法律上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就像片中男主角一样根本不可能搞清楚如此复杂的投资条款,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完全听从证券经纪的建议,将自己的钱投向风险未知的领域,却为证券行业提供丰厚的佣金收入。
一旦出现投资受损的情况,投资人往往会希望在法律上获得帮助。但是游戏规则一开始就由对方制定,同时高昂的律师费也超出了普通投资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这种背景下,法律帮助就成为了一种看得见却摸不到的奢侈品。《入侵华尔街》在警告所有人,如果法律不能还这些投资者一个公道,那么他们也许会实施超越法律的手段,从而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
《刮痧》(中国)
The Gua Sha Treatment
出品时间:2001年
导演:郑晓龙
主演:梁家辉 蒋雯丽 朱旭
一个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华人家庭,却因为一次儿童病患而遭遇意外打击。当时面对闹肚子发烧的孙子,爷爷选择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在身体上留下的痕迹,却成了司法部门指控男主角虐待儿童的证据。
接下来的庭审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在中国深受儿童喜爱的孙悟空,却在法庭上被描述成专门进行盗窃、抢劫乃至伤人的暴力罪犯。这种观念冲突导致男主角情绪完全失控,而这又被进一步用来证明他存在暴力倾向,导致法院剥夺了他的监护权。之后为了探访儿子,男主角不得不在平安夜冒险爬上高楼。
影片拥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那就是刮痧最终被证明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从而说服了男主角身边的朋友以及法官,也撤销了之前并不合理的判决内容。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文化差异显然不会像影片那样容易被消除,中医仅仅构成了差异的一小部分。在其他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乃至价值观念等方面,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还有很多需要相互理解的地方。
如果放到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重温《刮痧》,那么除了文化差异之外,我们或许还能从中感触到更多的内容,比如美国对于儿童权益的全面保护。多年以来,中国人始终把打骂孩子视为“家务事”,很多人都是直到观看《刮痧》时,才知道原来美国政府会以国家权力介入“家务事”,甚至剥夺相关父母的监护权。
而在最近几年里,中国的很多热点事件往往也和儿童权益有关,比如有的老师在学校中虐待儿童,比如有的父亲为泄私愤直接将孩子扔向地面,比如还有的年轻父母因为发生争吵而将孩子遗弃在公众场所。在对这些事件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关心个体权益能否得到维护,更希望整个社会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保障体系,包括民政部也在2013年6月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
换句话说,尽管《刮痧》中的很多冲突源于误会,但是在法律介入儿童保护的内容方面,影片中的场景未来完全有可能在中国出现。也只有在政府乃至社会力量依法介入的情况下,才能避免儿童遭遇虐待的悲剧继续上演。
《魔鬼代言人》(美国)
The Devil's Advocate
出品时间:1997年
导演:泰勒·海克福德
主演:基努·里维斯 阿尔·帕西诺 查理兹·塞隆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年轻律师,曾无数次帮助富人洗刷罪恶记录,结果因此获得了纽约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邀请。在全新的舞台上,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并深得事务所老板的赏识。但与此同时,在他身边也出现了一系列蹊跷的现象。妻子总是看到诡异的景象,最后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选择自杀。在那之后,男主角逐渐揭开了事件的真相,发现事务所老板正是自己的父亲,而且后者的真实身份居然是魔鬼撒旦。不甘心自己被继续利用的男主角,最终选择了开枪自杀。
影片具有部分宗教元素,但也不乏对于律师这项职业的全面反思。作为男主角,可以依靠法律素养和雄辩口才不断赢得诉讼,从而为自己赢得足以令整个社会羡慕的财富。但是这种看似恪尽职守的行为,是否会在客观上形成对恶行的放纵?毕竟只有富人才请得起最优秀的律师,换而言之,倘若拥有足够的财富,是否就能在法律上颠倒对是非的判断?比如在影片中,就出现了一系列律师帮助“恶人”逍遥法外的例子,展现了现实的残酷性。
有趣的是,影片并没有在男主角自杀的情节处戛然而止,而是突然转回最开始的地方,当时男主角还在为接下来的庭审精心准备。结果这一次他作出了与之前相反的选择,为了维护正义而放弃为被告脱罪的辩护。男主角因此遭遇了第一次败诉,却赢得了来自媒体和舆论的称赞。
这就是影片针对律师职业给出的标准答案吗?也不是。影片结尾,刚才还在夸赞男主角的记者现出了原形,居然是魔鬼撒旦的另一种形态,他表示这次将用“虚荣”取代“金钱”来继续诱惑男主角。
如此开放的结局,说明影片希望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一项职业,律师既有谋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也有追逐个人名声的企图,更是肩负着维护法律公平的责任。而在实际执业的过程中,这几个目标之间可能出现矛盾,从而要求律师必须在其中作出取舍。如果取舍不当,那么原本受人尊敬的律师,就有可能如同片名那样成为“魔鬼代言人”。
《尽管如此我没做过》(日本)
I Just Didn't Do It
出品时间:2006年
导演:周防正行
主演:加濑亮 濑户朝香 役所广司
这部影片所涉及的话题,是当下在日本乃至其他国家都非常敏感的一项内容——性骚扰。影片中的男主角,在乘坐轨道交通时被一名女学生指认为“痴汉”,因此遭到了警方的逮捕。对于男主角来说,当时存在着两个选择,一是承认存在性骚扰行为,从而只要交付罚金就能被释放,另一个选择则是否认,这样会导致进入到法律程序,而他本人也必须在拘留所里待上几个月。结果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男主角坚定地选择了后一条路。
在诉讼过程中,男主角获得了来自律师的帮助,但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预料之外的困难。尤其是为了维护警察以及检方的权威,法院中途还专门更换了主审法官的人选,新法官一开始就抱定要对男主角定罪的想法,无视后者及其律师辛苦收集的各项证据。在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氛围中,男主角最终被确定为有罪,而在影片结尾处,他表示将对这一结果提起上诉。
公共场所的性骚扰行为,在日本社会已经变成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都要求对此类行为进行严惩。至于本片,则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切入,但影片的重点却并没有集中于性骚扰行为本身,而是对于法律所具有的评判作用进行了探讨。
事实上,此类案件的受害者往往备受同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法官还是媒体,往往先天性地更容易相信受害者的证词,从而将被告人的辩护言辞当作谎言。可问题在于,难道站在被告席上的就一定是罪犯吗?有些时候,被告人也可能处于无辜的状态。此时如果法院轻易作出判其有罪的判决,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止于刑罚本身,更是有可能对于无辜者的名誉构成巨大伤害。所以,在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和确保被告人不受冤枉这两个目标之间,法官不能仅仅因为个人情感判断而无条件倒向某一方。
而在这部影片中,更是借律师之口揭示了日本司法的现实:“99.9%的有罪率,不是审判的结果,而是成为了前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看似为了实现打击犯罪的目的,却往往无视被告人应有的权益,从而为冤案的发生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