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菜市场不同,前来农夫市集“赶集”的农场主们显得年轻而自信。“这都是我们自家农场种的,”一早从崇明赶来的梦田农庄“农夫”陈帅俊边说边从编织袋中掏出南瓜、秋葵、丝瓜、扁豆、空心菜等农产品。一打听,一脸斯文的小陈是本市一家银行的职员,“梦田农庄”主要由在家务农的父母打理,小陈则利用业余时间营销农庄产品。市集上,米乐农庄的葡萄也特别抢手。农场主杨勤峰原先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喜欢田园生活的他偶然买下6亩半葡萄园,从此扎根青浦做起了“农场主”。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很多白领有了田园梦想并身体力行,”生态农夫市集的联合发起人翁乾春告诉记者,农夫市集的很多“农夫”都是白领或企业家。这个周末市集由上海一批关注生态环境、爱生活爱农业的消费者自发组织,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消费者和现代“农夫”们直接沟通、自由交流,甚至成为朋友。因此,每个摊位上都有农场主的自我介绍和承诺。
市集,在国外并不少见,在国内也悄然兴起。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有农夫市集,其中以北京、上海的农夫市集规模最大。目前,上海已有农好农夫市集、嘉善老市、星顿市集等出现,成为周末市民消费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