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谁是第一责任人
邵 宁
  邵 宁

  老龄化社会催生了一些为老服务的新行当。

  巡视报告员就是其中一个。他们每天到独居老人家中“巡视”,发现老人有异常情况立即向上“报告”。一个巡视报告员一天要“巡视”十多个老人,如果某位老人24小时没有音讯,就立即向居委会报告。这样的工作人员,在有些社区叫“关爱员”,顾名思义,为独居老人送上关爱。还有的社区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由电话中心的话务员每天给老人打一个电话……

  这样的做法,初衷是好的,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很辛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关爱,老人是否乐意接受呢?不少老人反感这样的“巡视”,因为它往往会成为例行公事的蜻蜓点水;而那种“关爱电话”,往往千篇一律:“老伯伯,侬今朝身体好?好的。再会。”于是,为了解独居老人是否平安,不少社区又想出了许多“土办法”:以送牛奶为名了解老人健康状况;知道老人爱干净,观察他家衣服有没有晾出来……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绞尽脑汁为哪般?曾听社区干部大叹苦经:阿拉也是没办法,万一老人突然在家中去世,你们新闻媒体马上就来采访了,发生在这个小区,就是社区的责任!而且,即使新闻没有报道,上级部门也会怪我们工作没做好。

  那么,老人平安、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究竟是谁?毫无疑问,是老人的子女、家人。其实,最应该到老人家里“巡视”的,是子女;最应该给老人打电话的,是子女。一位老龄工作者说:同样是看望老人,子女、孙辈来看望,和志愿者、关爱员来看望,老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子女走了之后,老人还会津津乐道好久,而其他人离开后则没有这种“回味”。

  在子女缺位的情况下,“巡视”、“关爱”队伍和“电话工程”,成为守护老人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要防止政府的包揽,助长了个别子女对老人的不闻不问。

  独居老人要不要关心?为老服务的钱要不要投入?答案都是肯定的。如何把资金用得更恰当,用在老人更需要的地方,还得多听取群众的意见。而让子女“常回家看看”,不仅需要写入法律,更需要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留学招生/人才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人才周刊
   第B06版: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名人代言:怎可光赚钱不负责
谁是第一责任人
楚门的世界
火车票“梯次退票”更像是变相涨价
“救生圈”满天飞
“正能量”首先是“真能量”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7谁是第一责任人 2013-08-28 2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