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阳节,也就是国定敬老节前的一个傍晚,在江苏溧阳的一家农庄,友人请我们上海客人品尝美味。席间除了天目湖鱼头汤、水瓜、土鸡外,主食是乌米饭。
乌米饭不是常见的黑米做的,而是将原本白色的米加上特别的中草药染出来的。溧阳人吃乌米饭已有悠久传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溧阳人的“乌饭节”,家家户户制作乌米饭,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当年曾用乌米饭救母脱离险境。
据佛教与民间传说,目连一家素来行善积德,但后来父亲病故,母亲刘氏又被无辜打入地狱,受冻挨饿、历经苦难。目连为了救母,不避艰险,西天求佛,遍游地狱终于找到母亲时,她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为让母亲能吃到米饭,他想办法用乌药叶捣汁把米染黑,煮成乌米饭送进监狱,看守们看到墨黑的米饭都不敢去碰,使得母亲刘氏得以饱餐才保住了性命。
我满怀喜悦吃着黑亮清香的乌米饭,不由得想起我国浙江、江苏、江西、安徽乃至北方一些地区广为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的《目连救母》戏曲。早在南宋时期孟元老著的《东京华梦录》中说:每当七夕过后,便演出《目连救母》杂剧,一直演到十五结束,观众很多。到了明代郑之珍的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代张照的传奇《劝善金科》以及近代的“目连戏”,都是写目连救母的故事,宣扬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思想。但是,在全部《目连救母》杂剧中,经过剔除封建性糟粕,汲取精华,整理加工,主题有所改变,建国以来,在京剧、昆剧、婺剧等舞台上演出的《思凡》《下山》《哑子背疯》《雪里梅》《僧道化缘》等已成为独立精彩的折子戏。
初尝乌米饭,《目连救母》的感人孝心,使我浮想联翩。溧阳人吃乌米饭过“乌饭节”,旨在弘扬民族美德,尊老爱幼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相信,溧阳人一定会世代相传发扬这种传统。我得知,请我们品尝乌米饭和天目特色菜肴的溧阳友人,他们就已在上海开办了两家养老院。他们说,让老人们安度晚年,不让他们在有生之年留下遗憾,是给老人们最大的安慰。
我又想到,不少年轻人对独居孤老献出一片赤诚爱心,自愿到养老院陪老人说说话、谈谈心、喂喂饭、喝喝茶,轻抚老人双手,让老人心头涌动着一股股暖流。
“常回家看看”是子女们对父母应负的责任,有人说的和唱的很多,履行的职责却很少。老人们,尤其是独居老人,他们最想念的最需求的,不是吃什么美食,而是盼望子女们有空见见面,聊聊天,哪怕打个电话,说句贴心话,就心满意足了。
我想,让子女们感悟一下乌米饭的故事,再尝一尝乌米饭的清香,也许是有必要的。